•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资源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中药资源 > 开发利用 > 正文
  • 南派藏医药发展探讨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1-28 16:02:33
  • 核心提示:藏医药起源于青藏高原,是中国医药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迄今已有4 000余年的历史。世世代代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在与自然和各种疾病进行斗争中,积累了治疗各种疾病的经验,同时广泛吸收和融合了中原中医药及古
    藏医药起源于青藏高原,是中国医药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迄今已有4 000余年的历史。世世代代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在与自然和各种疾病进行斗争中,积累了治疗各种疾病的经验,同时广泛吸收和融合了中原中医药及古印度、古阿拉伯等地的民族医学的精华,她是以得天独厚的药材资源、完整的学术思想、独特的诊疗手段与用药方式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逐步积累、完善而形成的传统医药学体系。
        传统藏医学将人体与自然界看作是对立统一的整体,研究内外环境与人体健康的相互关系,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指导医药理论与实践活动,因此,藏医强调人体和整体调理,在治疗消化道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疾病等方面都有着神奇疗效。同时藏医药学尊重生命法则与生态规律,采用绿色食品、天然药物、心理行为、传统物理疗法等治疗疾病。
        现代藏药应用的主要地域,除西藏自治区以外,还包括青海、四川、云南和甘肃等省所属的一些藏族自治州和自治县。青藏高原是藏药的主要产地,据调查,藏药资源有2 436种,其中植物类2 172种、动物类214种、矿物类50种。目前,国家已制定了统一的《藏药标准》,共收载藏药227种,其中植物类197种、动物类17种、矿物类13种。
        现代藏药的产业化进程中涌现了西藏自治区药业、青海三普药业、云南迪庆香格里拉药业等一批龙头中藏药生产企业,正向药品规范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在全面继承传统藏药的基础上,现代藏药已采取超微粉碎、c0,超临界萃取、水醇双提、分离、浓缩、干燥等现代制药工艺技术,制成了软胶囊、滴丸、控释剂、片剂、栓剂等先进剂型,从而提高了藏药的疗效,降低了毒副反应,在学术与临床上得到了医药界的肯定和信赖,在市场上受到医患者的认可和好评。
        笔者于2003年9月随同由四川省部分医药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组成的藏医药考察组,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南派藏医药发祥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对该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藏药资源、州藏医院、德格藏医院及德格印经院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通过与当地名老藏医生、藏医药工作者面对面的交流,收集了较为详实的反映南派藏医药文化形成、特色与发展的史料,初步掌握了现阶段甘改州藏医药的基本现状。在此基础上,本文拟对南派藏医药发展原则、基本途径及战略对策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旨在为南派藏医药的发展勾画一个基本框架,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l传统藏医药及文化的特色
        1.1纯天然的原药材:藏医药的独特魅力之一在于藏药产自号称地球四大超纯净地区之一的青藏高原,没有受过空气、化学污染的纯天然野生植物、动物及矿物药材,保持了原药的纯净性,符合当前人们追求健康、崇尚天然药物的时尚。
        1.2独特的生态环境:高海拔、大温差、低氧、强日光照射被称为恶劣生境、特殊生境或极端生境,生长在这些特殊条件的植物,为了抗御严酷的自然因子,保证其生存繁衍,其新陈代谢过程具有与常态下生存不同和特别之处,在代谢产物中很可能出现一些作用特殊或药效强劲的物质,在当今世界新药开发中有很高的价值。
        1.3独特的炮制加工方法:藏医所用的药物剂型多用丸、膏、散剂。丸剂又有水丸、蜜丸,还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酥油丸;组方中常常大量使用如金、银、铜、铁、珊瑚、玛瑙等金属类矿物质,其经过特殊的提炼和配制后皆可人药;藏药中选取珍贵动物药以及生长在高寒藏区的天然植物药,具有“处方大、一方治多病“的特点。为保证临床用药安全,藏药的配制加工独具特色,如藏药水银炼化和煅灰(“佐塔“)经过了去污、熏毒、火炼的配制工序;又如以佐塔为主形成了“珍珠七十味“等仁青系列的名贵藏成药。
        1.4藏医药疗效与诊疗方法:藏医诊断方法与其他医学体系大致相同,藏医的尿诊、脉诊是藏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切脉的部位与中医学基本相同。藏医治疗疾病的方法亦很丰富。内治法以饮食及药物为主,强调根据季节调整饮食起居;外治法包括针刺放血、按摩、火灸、拔罐、药熏、敷烫、药水浴、穿刺等。
        1.5丰厚的文化底蕴:藏医药同藏传佛教紧密结合,在诊病施治、藏药的采集、炮制及制作过程中按宗教仪规往往要有诸如念经、祷告等行为,之后诊病治病也往往能立显神效。藏医药这些浓厚的宗教色彩实际上体现了藏医药学与藏族天文历算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包含了心理疗法、暗示疗法等现代医学和心理学内容。揭开藏医药学神秘的面纱,其严谨、完整的传统医学理论体系是远非宗教色彩所能包容的。

        2南派藏医药的兴起和南北融合形成独特民族医药
        唐初,随着“茶马互市”的兴起,四川省甘孜州德格成为“茶巴古道”上的必经之路。公元8世纪末叶,莲花大师前往“俄洛”(今青海省果洛地区和四川西北部)布教时,对加速康区西北部苯波教与佛教的融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西藏医药学理论被广泛接受,这一历史事件深刻地影响了德格藏文化的发展,使德格成为藏医药学体系中“南派藏医药”的主要发祥地。
        14世纪,西藏出现了根据南北地区气候的不同而采取不同治疗方法的强巴派及苏卡派,推动了藏医药理论的发展。以向玛郎加扎桑为代表的“北派”藏医药,以重点研究北部高原及冰川雪山地带出产的藏药材以及擅长治疗好发于北方高寒地区的疾病,又称“北方寒凉派”。一批有志于丰富藏医药学的有识之士以《四部医典》的理论为指导,开始着手对南方生产的药材及好发疾病的探讨和研究,被后世称为“南方温热派”的医学流派顺应产生。南派藏医药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康巴地区从事藏医药志士的积极性,在藏医药基础理论、临床实践、藏药生产加工工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不同时期都有大量的文献、著作问世,名医辈出。司都·确吉迥列(公元1700年~1774年)师承“南派”藏医药,且精通“北派”的藏医理论学说,故康巴藏医虽说为“南派”体系,却同样推崇“北派”的医药学理论,南北藏医药学在此期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从此,康巴藏医药成为“南派”藏医药的中坚力量,领导了整个藏医药学的继承、发扬、整理和研究。

        3南派藏医药发展的基本现状
        3.1天然资源利用多,但保护措施不力
        甘孜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孕育了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据调查统计:甘孜州资源植物l 539种,有药用价值的 l 137种。藏区独具特色的“康巴文化“几乎覆盖整个甘孜州。特别是南派藏医药学植根于此,经过1 00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医药学学术思想、理论体系、治疗方法。
        甘孜州中藏药材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中藏药材种数占四川全省已知种类的40%以上,是四川重要药材产区。初步查明全州有各类中草药植物150余科、 594属、1 539种,经初步整理,计有藏药原植物101科、323余属、891种。单种药材一般蕴藏量均在万公斤级以上,有些品种的蕴藏量超过100万公斤级,数量特大,常年收购的药用植物品种在200种左右,年收购总量在 200~300万公斤。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动物性药材。
        据甘孜州统计,在上述药材品种中经粗加工后销出的药材量极少,精深加工几乎没有,致使药材不能增值,经济效益不高。这种低水平的无序生产状况,一方面造成部分野生药材因市场问题而不能合理采收,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另一方面却对某些药材因市场行情看好而过分采收,甚至滥挖滥采,使野生资源遭到毁灭性破坏,并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3.2藏医药历史悠久,但医药产业尚未真正起步
        被称为“南派藏医药”的甘孜州藏医药,起源早,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积累了一定的人才、技术基础。甘孜州藏医、中医机构中有甘孜州藏医院1所,县藏医院 4所,县藏医研究所1所,县中藏医院6所,县中医院2所,人员总数63人,其中少数民族38人,藏医药人员22人,设置病床176张。但由于种种原因,甘孜州中藏医药产业尚未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目前仅有一家小型中药制药厂(四川康定金珠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品种58种),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藏药厂。藏药生产则依附于各地藏医院制剂室,停留在“自采、自制、自用”的作坊式水平,生产工艺原始、设备落后、剂型粗糙、生产效率差、生产规模小,始终难以走向市场。目前以甘孜州藏医院和德格藏医院为主加工并临床应用了仁青佑珠达西、25味松耳石丸等500余种藏药,全年生产药品总量26吨左右,总销售收入未超过600万元。
        3.3资金和人才缺乏及藏医药知识的传承面临危机,研究开发严重滞后
        民族传统医药理论、技术均为生活中产生的经验医学,并通过口传心授代代传承。根据各地调查的情况,民族地区民族医药的从业人员主要是草医、乡村医生和与活动有关的人士(和尚、喇嘛、东巴、巫师等)。他们的医术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论和科技知识指导,传承依赖传统的跟师带徒,后续传承范围极为有限,长此下去,南派藏医药必将面临后继乏人的断代危机。由于科研投入严重不足,研究设施落后,基础研究难以开展,虽挖掘大量有效藏药方,但对其配伍规律、药效、作用机理等方面研究严重滞后,加之藏药适应症范围过宽,疗效特点不能突出,而剂型传统、单一,或药的外观不易为更广泛人群认同,势必影响社会对藏药的认识和接受。

        4南派藏医药发展原则
        4.1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相结合  目前藏医药业尚以天然资源为主要原料,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如不合理利用,不与抚育、栽培并重,而肆意大规模地采伐,可利用的资源会逐步枯竭,造成环境破坏,后果将十分严重。经初步调查,部分常用中藏药材,如冬虫夏草、川贝母、羌活、大黄、红景天等由于过度采集,天然资源已大幅度减少,产地自然生态环境已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应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在藏医药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生态保护与自然资源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提前做好发展规划,把握好天然资源的利用度,制定好有效的保护措施、治理措施,实行保护性开发。切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危及子孙后代为代价,换取少量不可持续的微小经济利益。
        4.2发掘传统与不断创新  随着现代医学发展,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热潮的兴起,人们对于传统医药的认识已得到不断增强,同时古老而传统的医学也受到了现代医学的重大挑战。公众和医药卫生工作者都希望用更多的研究,证明传统医学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各国政府制定规范和管理传统医学的政策,同样需要扎实的科学性依据。由于研究工作滞后,至今尚有许多著作未得到整理,更未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开展研究,使之成为更多民族所理解、接受及推广的医学理论。因此,要弘扬南派藏医药学,首先是继承、整理,所谓
    “变化不离宗,发展不离本”。然后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的医学经验、理论加以科学阐明与创新,使其成为一门具有特色、完整、系统的科学的医药学体系。
        4.3藏医、藏药并举,共同发展藏药古方不少,千百年实验证明其有效,但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才刚起步,而其质量标准大多靠感官判断,缺乏客观评价标准,这些都难以让其它民族和国际医药界对其确切诊疗效果与安全性的认同,妨碍了藏医药发展,因此,藏医药的现代化步伐必须加快。我们现在讲的现代化是在传统医学理论指导下用更科学先进的手段方法研究开发藏医药,绝不是抛弃优秀传统,全盘“西化”。没有藏医理论的科学化、现代化,也就没有藏药的现代化,因此,以医带药,二者并重,共同发展,才能真正取得让藏医药走向世界,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最终目标。
        4.4扩大对外开放,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  由于种种原因,藏医药的利用、普及受到很大限制,主要供应藏区使用,内地人很少服用过藏药进行疾病治疗,应用范围非常有限,所以必须以大市场的观念,进行藏药开发利用。藏医药产业的发展,应当与藏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并相互促进,因此,“走出去,引进来“应当是南派藏医药发展的一条路。走出去,到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办医,从而使藏医药走出高原以满足不同阶层的人们防治疾病需要;引进来,指的是把投资、旅游、管理、科技和人才引进藏区,人才的引进不一定是要其定居在本地,而是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想,使人才投智于藏区,为藏医药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

        5南派藏医药发展的基本途径
        5.1  继承与创新结合,加大对藏医药的研究开发 
    (1)对藏医院、民间传承的藏医古验方、藏医药经典巨著《晶珠本草》、《藏药二元药诀》及德格印经院的医药典籍等进行较广泛的调查、收集、整理与分析。(2)在藏医药理论指导下,从组方合理性、特色、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单味藏药材的基源、鉴定、炮制、加工等进行综合论证评价。(3)根据经典文献资料与传统民间用药经验,结合现代医药理论对藏医验方的化学成分、制剂、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综合分析评估。
        (2)针对藏医院自行加工生产的制剂品种处方药味多、工艺落后、制剂粗糙、质量标准无法控制药品质量的现状,利用现代提取与制剂工艺改变传统制剂,建立相应的质检指标,提高质量标准与产品疗效,同时降低某些传统藏药制剂的重金属含量。逐步使现有的一些地方标准藏药升为国家标准。
        (3)以筛选藏医院具有确切临床疗效的藏药制剂为主,按照民族药与保健食品的注册审批办法与技术要求,先期研究开发出 3~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保持“南派藏医药”特色并为市场所急需的新藏成药、保健食品等藏药制成品。
        (4)为满足旅游、休闲城市迅猛发展的洗浴保健业的不断需要,以特有的藏药材为开发对象,结合藏药的特殊炮制方法与民间的传统疗法配方,按照现代洗消日用产品研制的技术标准开发出洗、熏、敷、蒸等外用保健制品,并委托相关企业进行加工生产。
        (5)对所研制的藏药新药、藏药制成品、藏药材中间提取物等产品(或半成品)及其制备工艺、新的用途申请专利保护,同时完成研制成功的技术成果及产品的推广与转化。
        5.2加强中藏药材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1)以金沙江河谷地至雀儿山、青藏高原腹地原面等适宜地方建立野生中藏药材自然保护区,并建立野生中藏药材资源和珍稀濒危中藏药材资源数据库,完成资源整理、筛选和评价,做好品种的原生地保护与迁地保存工作。加强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制止过度采挖,促进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2)选择适宜地方,逐步建立若干种珍稀、濒危、贵重以及市场需求量大的中藏药品种的野生抚育及种植生产基地。在充分保证药材质量的前提下,扩大药用品种的生物量,为藏医药生产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并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时机成熟后,重点推选出有代表性的特色药材,逐步建立符合GAP要求的中藏药材示范基地和生产基地。
        (3)地方政府应从税收、用地、项目审批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并通过优化的土地流转形式吸引一批优秀的中药材种植、加工与制药企业,通过合资、参股等形式组建相应的实体,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则,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建立中藏药材原料基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校为依托、政府引导发展的新型藏药材生产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有效保证药品工业化生产所需的优质药材原料的规模化供给能力,努力实现藏药材的规范种植(GAP)与产业化发展。

        6南派藏医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6.1多形式的临床、科研及教育队伍建设传统的藏医藏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卫生机制的转变,藏医藏药面临着从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只有在保持藏医特色的前提下,更新观念,达成共识,吸引包括投资到位的一切有利于藏医药发展的因素,走临床、科研、教育一体化的道路,走藏、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不断更新自己,这将是南派藏医药发展能否取得突破的关键。
        组织引导通晓藏医药精髓的藏医药人员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相互融会贯通,为藏医药的发展奠定人员保证;组织通晓现代和传统医药学的专家学者参予藏医药的研究开发,通过不太长时期的研究取得突出成绩,并以此吸引更多的参予者(包括投资者)投身到藏医药事业发展中。
        藏医院是藏医药文化的载体,藏医行医问诊的过程正是藏医药文化传播的过程。创造条件与内地的医疗机构(中医院)或投资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或采取在内地(如成都)联合兴办藏医院、共建特色专科的形式打开藏医药理论和文化宣传的窗口,让更多的人不到藏区也能接触藏医药。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对于内地、西藏、青海等地的特殊人才,做到“不求为我拥有,但求为我所用“,以加快藏医药发展的人才需求。如:在有条件的地区开设民族医务工作者职业培训班、兴办南派藏医药学院;在藏医院和各民间医疗站设立专业实习点;组织民族医生与有关科研单位、医药院校一道协同编写教材、著作等;联系内地专业院校(如:中医药大学,民族学院等)开设藏医药专业或课程。
        6.2抓好初加工,逐步向深加工发展,形成产业为提高藏药加工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逐步形成以州藏医院、德格藏医院为龙头,并带动其它县、乡村医疗站的藏药加工生产的发展,并逐步发展成为上档次、上规模、产效益的实行企业化运作的“藏药制剂加工中心“。
        (1)初级加工:利用县内丰富的资源在本地进行原药材的初级加工、分级、炮制、粗提,产品形式分别为:各种规格的药材、饮片及中间体,可供应内地药材市场、药厂、中药房及本地藏医院和藏药加工厂。
        (2)深度加工:目前以传统藏药加工为主,以后将逐步联合科研机构进行藏药新药开发和生产。将各个体诊所、民间藏医院等所需药品进行集中加工,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开创“南派藏药“品牌;进一步吸引、联合内地制药企业,进行贴牌生产,重点加工生产外销藏药。
        (3)兴办藏药厂:兴办藏药厂的方式可以根据目前情况和条件,寻找独资、合资、合作、承包、租赁、兼并等多种形式吸引投资联建药厂,可选择在内地建厂,返税回本地。或将初级加工放在本地等方式。有鉴于只有国家标准的制剂才能进行生产和销售,而只有合格的法定药厂才有资格生产药品制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兴办药厂是发展藏医药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6.3从药材人手,建立藏药材的销售中心由于甘孜州长期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致使藏药不能进行正常的商贸流通,药农采收的药材亦难找到当地真正的药材交易市场,以致造成全县各乡村的牧、农民缺医少药的现象严重。因此,建议在交通相对发达的地区建立具备一定交易规模的中藏药专业集散市场,逐步打通藏药材的流通渠道和信息网络,促使充足优质的中藏药材(药品)的正常交易与流通,逐渐建立适应当今药品专业市场发展需要的流通体制、经营模式和管理功能。
        以内地大中城市中药材专业市场的商贸流通体系为依托,将“大市场“的经营理念、交易手段、信息网络、配套服务等融人“小市场“的发展建设中,通过知名药材商贸市场与中藏药材市场的相互渗透,逐步形成以“大市场“为主体链接“小市场”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与信息传递的医药经营流通。
        6。4加大对外宣传,加快藏医药与旅游业的协调发展
        邀请有影响的专家进来参观访问,通过他们的眼光观察、借助他们的声音在更高的角度、更广的范围内宣传呼吁,从而进一步吸引有远见、有实力的投资者的进入。可以采用宣传、展示、行政、教育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培育民众对南派藏医药特色与藏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
        大力加强与建立藏医药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医药旅游工程。通过旅游吸引人流,结合宣传,促进藏医药和生态资源、旅游资源的综合协调发展。并结合旅游开发品质独特、包装精美的旅游藏医药产品,开办丰富的高原生态旅游、医药主题旅游,寓教于乐,如让游客亲临虫草、贝母生长现场,亲自体体验采挖虫草、贝母的艰辛和快慰。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