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资源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中药资源 > 分布 > 正文
  • 东部季风区域的中药资源分布(二)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1-28 16:02:33
  • 核心提示: 三、华中亚热带区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区在世界范围内来说,属东亚所特有,而以我国占有的面积最大。本区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个区域,占全国总面积的1/4左右,幅员辽阔,南北纬度相距11-12度,东西跨经度约28度,涉及17
        三、华中亚热带区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区在世界范围内来说,属东亚所特有,而以我国占有的面积最大。本区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个区域,占全国总面积的1/4左右,幅员辽阔,南北纬度相距11-12度,东西跨经度约28度,涉及17个省区。我国亚热带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主要原因是夏季从太平洋吹向本地区的暖湿气团仅影响华东、华南和华中地区,而未到达西部的云贵高原;冬季来自北方的西伯利亚冷气团可直接影响华中、华东,甚至华南地区,但对云贵高原影响甚小。因此,东部春夏高温多雨,且冬季降温显著;而西部云贵高原和川西山地夏秋季节主要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而多雨,冬季则受西部大陆干气团的影响,干暖的旱季则比东部更为显著。根据自然条件特点不同,本区即可分为东部的华中亚热带和西部的西南亚热带。
        华中亚热带区大约介于秦岭-淮河与南岭之间,西起青藏高原东侧,东及东南沿海,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流域、浙江全省、福建大部和两广北部。本区跨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两个气候带,年平均气温在14-21度之间,≥10度的积温为4500-7000度;气温由北向南递增;年降水量800-2000毫米,降水分布由东南沿海向西北递减。地形对降水量影响显著,本区一般山地多于平地,向风波多于背风坡。总之,本区气候温暖而湿润,是我国热量条件优越,雨水丰沛的地区;冬季气温虽较低,但并无严寒,没有明显的冬季干旱现象;春季相对多雨;夏季则高温高湿,降水充沛;秋季天气凉爽,常有干旱现象;冬夏季交替显著,具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这种温寒适宜、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对喜温好湿的药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极为有利。本区主要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与黄壤,以及山地黄棕壤;本区地貌类型较多,山地、丘陵、高原、平原交错分布,总的特点是西高东低,大致可分为高山、中山和平原三部分。地势较高的山地多分布在西部,包括秦巴山地等,大部分海拔为2000-3000米。中部和南部的大别山地、江南丘陵和南岭山地等,除个别山峰海拔达2000米以上外,多数在1000米左右。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一带,水网交错,湖泊星布。广西北部还有独特的岩溶地貌。
        由于本区地处沿海,属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范围,南北植物区系在这里交汇,组成了丰富多彩的植被类型。区内北亚热带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以壳斗科落叶和常绿树种为基本群落种,如麻栎、白栎和栓皮栎等。中亚热带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以栲、石栎、青冈和樟科、茶科、木兰科、金缕梅科的树种为主。针叶林有马尾松、杉木、云南松、柏木等树种。
        本区既有丘陵山地中药资源种类,又有平原、湖泊和滩涂中药资源种类,门类齐全,数量比较丰富。据初步统计有中药资源2700种左右,其中药用植物约2400种,药用动物约300种,药用矿物及其他类约50种,约占全国中药资源的1/3左右。绝大部分为野生中药资源,栽培家养的有100多种。本区中药资源多属亚热带类型,暖温带和北热带的种类很少。
        根据中国动物地理区划,本区属东洋界华中区,动物种类组成有古北界和东洋界的成分,而以后者为多。属东洋界的哺乳动物有红面猴、灵猫、豪猪、穿山甲等旧大陆热带和亚热带的典型种鸟类中动物有白鹭、牛背鹭等。属古北界的有哺乳动物狗灌、青鼬等,以及鸟类中的灰喜鹊等。常见的爬行类有锦蛇、鼠蛇、火赤链蛇等;毒蛇如眼镜蛇、五步蛇、竹叶青等也较多;扬子鳄是本区的特有种。两栖动物中分布最普遍的有雨蛙、真蛙、无蹼树蛙和泽蛙、大鲵及东方蝾螈等。
        药用矿物主要有寒水石、禹粮石、鹅管石、蛇含石和炉甘石等。
        本区可分为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山地丘陵和南陵山地三部分。
            (一)长江中下游平原
        本区主要由低山丘陵、盆谷、湖泊洼地和沿海滩涂等地貌类型组成,包括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长江三角洲和里下河平原等。平原上湖泊众多,江湖串连。广阔的冲积平原和盆地土壤深厚、肥沃,为家养和野生药用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从气候状况来讲,江南、江北有一定差异:冬季江南比江北温度略高,江南具明显的亚热带特色,而江北则呈现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特点。
        本区内分布有一些重要的和常用的药材种类,可供应全国并出口。其中产量大而质量好的野生草本种类有土茯苓、益母草、明党参、葛根、虎杖、夏枯草、白花前胡、乌药、野菊花、地榆、茵陈、淡竹叶、何首乌、女贞子、南沙参、百部、瓜蒌、桔梗、丹参、牛蒡子、淫羊藿、白前、白花蛇舌草、玉竹、夏天无、太子参、鸡血藤、白药子、猫爪草、北柴胡、南柴胡、马兜铃、射干、艾叶、积雪草等;乔木类有樟树、女贞、冬青、枸骨、枫香、梧桐、合欢、乌梅、南酸枣等;灌木类有覆盆子、继木、金樱子、木芙蓉、棕榈、山胡椒、冻绿、野山楂等;栽培药材有杜仲、厚朴、山茱萸、半夏、板蓝根、红花、补骨脂、桔梗等。
        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我国东部平原区,也是我国湖泊密度最大的地区。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和巢湖都分布在这里。这一地区濒临海洋,地处东南亚季风带,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湖区水生植被面积大、种类多。水生药用植物在湖泊内,从沿岸浅水向中心深水方向呈有规律的环状分布,依次为挺水植物带、浮水植物带和沉水植物带。挺水型水生植物指根扎生于水底淤泥,植物体上部或叶挺生于水面的种类,多分布于内湖浅水、浅溏、沟汊及水田中,主要药用种类有芦苇、水烛、东方香蒲、莲、菰、慈菇、泽泻、黑三棱、菖蒲、石菖蒲、水葱、雨久花、鸭舌草和中华水韭等。浮水型指植物体悬浮于水上或仅叶片浮生于水面的种类,多分布于湖缘、池塘、沟汊等静水水域,主要药用种类有芡实、菱、野菱、杏菜、浮萍、紫萍、满江红、四叶萍、凤阳莲、空心莲子草、莼菜、睡莲、萍蓬草、水蕨、水龙等。沉水型扎根于水底淤泥中或沉于水中的植物,多分布于水深4米以内的暖流静水水域中,主要药用种类有眼子菜、菹菜、竹叶眼子菜、金鱼藻、黑藻、水车前及苦草等。在平原的沟溪长期积水处或土壤潮湿的沼泽地,还分布有水生药用种类灯心草、谷精草、矮慈菇、牛毛毡、节节菜、圆叶节节菜、水苋菜、丁香蓼、水芹、半枝莲、水苏、薄荷、鳢肠、蔓荆子、水蜈蚣、鱼腥草、三白草、毛茛、半边莲、猫爪草和白前等。湖区重要的栽培药材有芡实、泽泻以及食药兼用的荸荠、菱、莲、蕹菜等。
        本区的动物性药材有珍珠、珍珠母、蟾酥、地龙、刺猬皮、土鳖虫、鳖甲、龟甲、僵蚕、蝉蜕、水蛭、鸡内金、蜈蚣、牡蛎、青娘也、虻虫、蛴螬虫、锐螂虫、蝼蛄和守宫(壁虎)等;山区有蕲蛇、乌梢蛇、白花蛇、穿山甲、水獭、豹、猴、鹿、熊及灵猫等动物。
        矿物药种类不多,主要有萤石、磁石、滑石、紫石英、秋右、无名异、赤石脂、青礞石、代赭石、寒水石、自然铜、阳起石、云母、赤石脂、禹粮石、琥珀、鹅管石和石膏等。
          (二)江南山地丘陵
        本区包括雪峰山以东、武夷山-仙霞岭以西、秦岭山地以北、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的广大低山丘陵区。全区由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的雁行式排列的中山、低山和其间的一系列丘陵盆地组成。境内低山丘陵与河谷盆地交错分布,是我国亚热带重要的丘陵山区。本区内有不少海拔1000-2000米的中山,主要的有湖南西部的雪峰山、武陵山;湘赣边界的罗霄山、武功山、九岭山、幕阜山;皖、浙、闽、赣之间的天目山、庐山、黄山、怀玉山、仙霞岭、武夷山,浙闽沿海自北向南的天台山、括苍山、洞宫山、戴云山等。这些山地药用植物的垂直分布带谱都比较明显。本章中药资源垂直分布一节记述了海拔1841米的黄山等药用植物垂直分布带谱,可参阅有关内容。
        江南山地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春季,南方海洋气团开始活跃,北方冷空气时有南下,两者常在江南交汇,造成了春雨绵绵,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比较温暖的气候。土壤以粘土发育的红壤为主。本区为典型的亚热带(中亚热带)东部山地丘陵自然景观。天然植被为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金缕梅科和杜英科的常绿阔叶树种组成。本区北部属华东植物区系,南部属华南植物区系。全区自北向南热带植物区系的成分不断增加,而暖温带和温带成分则逐步减少。
        本区中药资源种类约2500种,其中药用植物约2300种、药用动物约150种、药用矿物及其他50种,基本上为亚热带种类,有少量(包括野生和栽培)热带种类,如肉桂、巴戟天、益智、儿茶及砂仁等。本区是江浙类药材的分布中心,也是湖广类药材的重点产区。野生药材面广、量大,栽培药材质优量多。传统的地道药材较多,如浙江有浙贝母、麦冬、玄参、白术、白芍、菊花、延胡索、温郁金,习称“浙八味”;安徽四大皖药(白芍、菊花、茯苓、牡丹皮)及霍山斛料、宣城木瓜等;江苏有茅苍术、苏薄荷及四小药材(小花果、小草药、小昆虫、小矿物)等;福建产泽泻、厚朴、木瓜、黄栀子、黄精、土茯苓等;江西有枳壳、枳实、鸡血藤、荆芥、车前子、茵陈、陈皮、香薷等;湖南有牡丹皮、吴茱萸、莲子、玉竹、黄精、五倍子、金果榄等;湖北有黄连、茯苓、独活、厚朴、木瓜、射干、莲子及蒲黄等。野生药材中产量大、质量好的种类有葛根、土茯苓、青风藤、狗脊、乌药、淡竹叶、栀子、虎杖、女贞子、海风藤、夏枯草、白花蛇舌草、鸡血藤、黄精、前胡、香附子、钩藤、艾叶、粉防已、萆解、石韦、益母草、野菊、海桐皮、南沙参、茵陈、香薷和天冬等。
        在药用植物的自然分布方面,以位于江南丘陵中部、地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部的天目山山地丘陵区为例,亚热带成分的乔木类药用植物有枫香、山核桃、凹叶厚朴、山鸡椒、莽草、冬青、石楠、刺楸、银杏、三尖杉、粗榧、金钱松等;灌木类有闹羊花、掌叶覆盆子、庐山小檗、继木、野山楂、枸骨、乌药、乌饭树等;草本类有狗脊、石蒜、江南卷柏、夏天无、七叶一枝花、杜衡、黄精等;岩石上生长有蛇根草、水龙骨、石菖蒲、石吊兰、滴水珠、斑叶兰、异叶天南星等阴湿草本植物;动物性药材有桑螵蛸、蝉蜕、乌梢蛇、蕲蛇、龟甲、刺猬皮、水牛角等。邻近南亚热带的浙南山地丘陵出现了一些热带成分的药用植物:乔木类如鹅掌柴、桉树、花榈木、冬青、山鸡椒等;灌木类如朱砂根、百两金、桃金娘、杜虹花、草珊瑚等;林下草本类如山姜、七里明、地胆草、胎生狗脊蕨、江浙獐牙菜等。生于沟谷地段的草本类有球花马蓝、深绿卷柏、鹿蹄草、广东石豆兰、细叶石仙桃、阴地蕨等。藤本类有瓜馥木、飞龙掌血、黑鳗藤、玉叶金花、串珠藤等。在山坡林下阴湿处分布有肾蕨、剑叶凤尾蕨、金毛狗、福建座莲蕨等。这一区域还种植了不少南药,如八角茴香、肉桂、鸦胆子、安息香、海南萝芙木、钩藤、川楝子等。动物类药材有蕲蛇、海浮石、海螵蛸、牡蛎、海马、海龙、瓦楞子等。浙闽丘陵还分布有天竺桂、南酸枣、山杜英、华杜英、细柄蕈树、建柏、白豆杉、交让木等热带成分植物;林下还分布有粗榧、阔叶十大功劳、钝叶冬青、圆锥绣球、紫金牛、九节木、山姜、南座莲蕨等药用植物。
        本区动物性药材主要有穿山甲、蕲蛇、白花蛇等,以及蜈蚣、桑螵蛸、蝉蜕、豹骨、鹿茸、土鳖虫、龟甲、鳖甲、蟾酥、珍珠母、乌梢蛇、刺猬皮、蝼蛄、蚯蚓、蛴螬、九香虫、蝙蝠、蚂蝗等。
        药用矿物以雄黄、朱砂、信石、石燕等最为著名,还有自然铜、磁石、石膏、云母石、钟乳石、鹅管石、滑石、炉甘石、无名异、密陀僧、胆矾、铜绿、硼砂、寒水石、禹粮石、蛇含石、赤石脂、花蕊石、白石英、紫石英、金精石、白石脂、硫黄、赭石、青矾、红粉、轻粉、黑砂、红升丹、白降丹及伏龙肝等。
            (三)南岭山地
        南岭山地东濒海洋,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有一系列北东走向的山脉,主要由越城、都庞、萌诸、骑田、大庚等五岭组成。全区以南岭山脉为主体,贵州东南山地、湖南雪峰山地,江西南部山地、广东北部山地和广西北部山地的广大区域均属本区范围。本区以山地丘陵为主,间有盆地及谷地。山体大部分是海拔1000米左右的中低山,与海拔300-500米的丘陵和盆地交错分布,最高峰猫儿山海拔2143米。本区是长江、珠江流域的分水岭,也是华中、华南之间的气候屏障,是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之间的一条自然地理分界带;自然景观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既有亚热带特色,又显露出热带的某些特点。本区属中亚热带南部边缘,为亚热带湿润气候,春季多阴雨,夏季多雨水,秋旱而冬有霜冻;南岭是阻挡北来寒潮和南来热带暖流的屏障。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均在1400-1900毫米之间。山地的南坡和东南坡基本无冻害。地带性土壤以红壤、黄壤为主,黄棕壤次之。
        本区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目前,覆盖率达45%,是南方主要林区之一;热带植物区系中渗入了较多的印度一马来西亚区系成分,成为华中与华南植物类型的过渡地带。境内分布有许多珍贵、稀有和濒危植物及药用植物,如资源冷杉、建柏、长柄双花木、长瓣短山茶、马蹄荷、观光木、香果树、黄枝油杉、华南五针松、南方铁杉、长苞铁杉、穗花杉、白柱木、舌柱麻、八角莲、半枫荷、红豆树、翅荚子、粘木、紫茎、银钟花、短萼黄连、红大戟、三尖杉、篦子三尖杉、雷公藤及金耳环等。
        本区的药用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具有从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交汇过渡的显著特征。代表性的药用植物有钩藤、红大戟、走马胎、连州黄精、三尖杉、蓖子三尖村、金毛狗脊、巴戟天、五倍子、广东升麻(华麻花头)、山姜、独活(重齿毛当归)、零陵香和青天葵等,此外,还有槲蕨、桫银、广防已、金耳环、金果榄、宽筋藤(中华青牛胆)、锦地罗、黄常山、毛冬青、桃金娘、地芩、半枫荷、广金钱草、越南槐、杜茎山、鸡血藤(密花豆)、葫芦条、两面针、巴豆、使君子、铁包金、了哥王、鸭脚木、广地丁(华南龙胆)。南丹参、马蓝、巴戟天、罗汉果、广狠毒(海芋)、薯莨、石仙桃、石吊兰、石柑子等。
        本区引种栽培的中药材有70多种,主要有厚朴、乌梅、栀子、穿心莲、郁金、姜黄、莪术、茯苓、白术、泽泻、白芍、黄柏及夏天无等。
        广西北部的石灰岩山地占全区山地面积的40%左右,环境特殊,岩多,土少,干旱,夏日温度高,生长着各种喜钙和适钙的植物,其中药用植物主要有地枫皮、广豆根、千年健、青天葵和金不换等。石灰岩山区分布的药用乔木有银杏、粉苹婆、苹婆、木棉、秋枫、粗糠柴、乌桕、石楠、皂角、红豆树、苦楝、木蝴蝶;药用灌木有飞龙掌血、竹叶椒、萝芙木、珙桐、黄荆、山壮荆、南天竹、衡州乌药、番石榴、金丝桃、石岩枫、火棘、广豆根、继木、穿破石、九里香、雀梅等;药用藤本有苍白秤钩风、广西马兜铃、朱砂莲、何首乌、九龙藤、亮叶崖豆藤、华南云实、云实、腺背忍冬、对叶百部、紫藤、山木通等;药用草本有吊石苣苔、毛球兰、湖南淫羊藿、及已、商陆、护心胆、竹叶柴胡、小紫金牛和石狮子(凹脉紫金牛)、紫金牛、假刺藤、白及、青天葵、德保黄精、黄独、二叶薯、石蒜、黄花石蒜、一枝箭、槲蕨、徐长卿、茜草、牡蒿、野菊花、串钱草等;栽培的中药材有使君子、白术和天麻等。
        本区野生药用动物资源丰富,其中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有华南虎、梅花鹿;二类保护动物的有猴类、穿山甲、金钱豹、云豹、林麝、水鹿;三类保护动物的有獐等。此外,还有蕲蛇、白花蛇、蛤蚧、蝎、蜈蚣、地龙、土鳖虫、斑螫、黄蜂和蝙蝠等也可供药用。
        药用矿物有白石英、禹粮石等。
            四、西南亚热带区
        西南亚热带区位于华北、华中、华南和青藏地区之间,西南部毗邻缅甸,包括秦巴山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及部分横断山地。本区属我国地形的第三阶梯,具复杂的山原地貌,地势起伏较大,多数地区海拔为1500-2000米,最高峰超出5000水(如玉龙山达5596米),最低为长江河谷,在300米以下。本区内的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山地面积均占全省的70—80%。
        本区多数地方春季气温略高于秋季,表现出一定的大陆性。大部分地区平均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一般分布规律是东部多于西部,但最西边界处的迎西南季风坡降水量也很丰富。本区的地带性土壤为黄壤、红壤和黄棕壤。
        西南亚热带区的主要植被类型大部分为以樟科、山茶科、金缕梅科植物为代表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只有北部的秦岭山地、汉江谷地有以壳斗科植物为主的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本区植被区系和群落组成极为丰富。云南有植物1万多种。四川省的被子植物和蕨类植物之多,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而裸子植物的种类则为全国第一。本区的西部是我国西南的高原地区,植被组成的区系成分十分复杂,呈现出古北极成分和古热带成分在高原山地的交错过渡。本区西部的中、北部植物区系以中国-喜马拉雅成分为主,并顺山脉向南延伸。这些成分与我国东部的“中国-日本植物区系”有一系列的属、种替代现象,如以滇油杉代替油杉,以滇青冈代替青冈,以云南松代替马尾松等。本区西南部的局部地区为热带植物提供了避难所,成分古老的待有种较多,如云南苏铁、桫椤和座莲蕨等。本区北部的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的最北隅,北部为秦岭,南部为大巴山,秦巴山地之间是东西向的汉江谷地,植物区系丰富,是南北东西交汇的所在地,有许多特有科属。由于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自然植被类型出现交错镶嵌和垂直分布的特征,特别是垂直分布十分明显。本章后面药用植物的垂直分布一节,记述了西南区的太白山、峨眉山和梵净山等药用植物的垂直分布带谱,时参见有关部分。
        西南亚热带区的中药资源种类多、数量大、质量优,在全国名列前茅。据统计,全区有中药资源5000种以上,其中药用植物约4800种、药用动物近300种、药用矿物约100种。本区是我国地道药材产区,历来就有川广、云贵地道药材的美称。本区又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用药经验丰富,如藏药、彝药、傣药、苗药等各具特色。民族药多为当地分布的特有种类,如青叶胆、火把花根(昆明山海棠)、灯盏细辛、青羊参、岩白菜、竹红菌、紫金龙、榜嘎(唐古特乌头)、船形乌头及羊耳菊等。
        根据中国动物地理区划,本区属于东洋界西南区,兼在古北界和东洋界起源的种类,动物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林麝、熊、豹、云豹、豹描、麂、豺、猪獾、猞猁、猕猴、狐、水獭、刺猖、青羊、岩松鼠、草免、红腹锦鸡、白冠长尾锥、蛇、蝉、蝎、虻虫、鳖、龟和蜈蚣等;还分布一些珍稀动物如大猫熊、金丝猴、羚牛等。
        本区药用矿物种类较多,尤以朱砂、雄黄在国内占有重要位置;其余详见本章有关内容。
        根据地域差异,西南亚热带区可分为秦巴山地、四川盆地、贵州高原和云南高原四部分。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