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唐汉论语 > 正文
  • 大数据透视屠呦呦获诺奖事件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5-11-06 13:42:45
  • 核心提示:一、事件概述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秘书乌尔班·伦达尔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

    一、事件概述

    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秘书乌尔班·伦达尔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乃至科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连日来,屠呦呦获诺奖的喜讯传遍全国,振奋人心,也引起了媒体的极大关注和各方的深度解读。这里我们汇集部分主流媒体报道,并透视这一重大事件。

    二、舆论指数趋势

    新浪微博平台,10月6日“屠呦呦”的单日热词搜索峰值为36.8万,其中最近24小时(6日22时——7日22时)搜索走势如图1:

    20151106141538.jpg

    搜索引擎方面,诺奖结果揭晓后,百度搜索“屠呦呦”关键词搜索量超60万,360综合搜索搜索量超30万。百度媒体指数峰值为4200,以“屠呦呦”为关键词新闻搜索全文返回数量高达47700篇。

    三、传统媒体大数据和可视化分析

     

    (一)传统媒体报道社会语义分析

    根据国内媒体报道的相关标题,做出图2的社会语义分析,旨在探讨媒体在呈现该事件时集中的话题和取向。上图的社会语义分析共分成五大类,分别是:

    20151106141628.jpg

    1.李克强总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对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祝贺和肯定。

    2.对屠呦呦获诺奖进行关注报道的主流媒体情况,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闻联播等。

    3.报道重点强调这是中国人、中国科学家的荣誉。

    4.报道对于屠呦呦获奖的背后故事挖掘、争议话题解读等。

    5.对于获奖因素、意义等解读,强调中医成果等。

    (二)传统媒体报道大数据内容分析

    媒体对屠呦呦的个人事迹进行了关注和挖掘报道;对于其多年默默贡献表示敬意;重点介绍了青蒿素研发背景过程以及成果的意义等。具体而言,媒体报道的话题主要分为十类:

    1.屠呦呦发表获奖感言。多次落选院士惹争议。

    2.“我还有很多事要做”——访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

    3.屠呦呦坦言得奖“有些意外” 灵感来自中医古籍。

    4.李克强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祝贺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5.屠呦呦获诺奖启示:中西医结合当为未来方向。

    6.屠呦呦出镜受访称获诺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荣誉。

    7.屠呦呦获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

    8.人民日报评屠呦呦获诺奖:以自信,以自省。

    9.屠呦呦不让亲戚宣传。家乡官员:将保护好旧居。

    10.屠呦呦:希望中医药成果更多。

    基于海量新闻文本抓取后,就新闻内容作了内容分析,提取了新闻的高频词,并作出可视化标签云图(如图3):

    20151106141647.jpg

    通过上述可视化呈现,不难看出中医药、中药、中医科学院等字词出现频率很高,至少客观说明媒体报道对于诺奖与中医药关系做了较为密集的报道,这也是引发舆论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媒体报道集中话题的具体呈现

    1.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祝贺、关注,从国家层面对科学进步的关怀、支持得到正面评价。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科协、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等领导、组织纷纷致电致函祝贺,表明我国对于科学突破的关注、重视,对于科学家的支持和重视,媒体一致表现出正面积极态度。

    2.屠呦呦获奖与中医药的关系,绝大部分意见认为这是中医药对于现代医学和人类健康的重大贡献;只有极少数人持不同意见,认为是现代科学的成功。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表示:“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屠呦呦表示:首先中医药是个宝库,但古典中医药不是拿来就能用。否认中医药对获奖的作用显然不客观。

    3.延续“屠呦呦获奖与中医药关系”的讨论,中西药的持续论战以此为新闻由头,各种倾向性评论就中西医的特点、效果、科学性等展开争论,但实质性意见不多,多为老观点的重复,一些网络媒体的观点偏激,旧闻重复发表现象严重。

    4.对屠呦呦作为科学家本身的关注,展开对中国人才选拔、奖励制度的质疑和反思。

    不少报道评论指出,衡量科研的价值,本就与科学家外在的头衔名气无关,与出身背景无关,与发表的论文数无关,最关键的是其研究成果给人类带来的价值。希望国家进一步改善科研环境,涌现更多屠呦呦。面对屠呦呦获奖,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沾沾自喜。屠呦呦获奖只是开始,期待更多的中国科学家获得诺奖,这需要科学家努力,也需要改革机制,更需要培植更优良的土壤。

    5.关于奖项奖励给个人还是集体的争论。有一些声音认为,这项浩大工程参与人数众多,对于这项成果,需要记住和表彰的人太多了,仅仅奖励一个人有失公允。这也引发舆论关注。

    对此,屠呦呦回应称,“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这一表态得到网友普遍点赞。

    6.本次获奖有力提振了中国本土科学家的研究信心,同时对中医药的国内外传播研究应用有重要意义。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表示,这次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将会带动中医药的新一轮发展,还有很多植物药值得进一步研究。不少同样的研究者认为这不仅是屠呦呦教授的荣誉,是所有参加青蒿素研究的学者们的荣誉,是全国中西医药工作者的集体荣誉,是伟大祖国、伟大人民的荣誉。只有中医药的创新、才能够得到世界上的认可和认同,尤其是在创新的中医药、现代中医药创新的问题上,才是符合国际上认同的现代医药大理论、大概念。

    四、网络媒体舆论情况

    网络关于屠呦呦获诺奖的讨论同样热烈。一方面受传统媒体和传统媒体网络版的议程设置,网友关注话题较为集中,争议话题与传统媒体基本趋同。另一方面,在微博微信上呈现的舆论情况又有新特点。

    (一)新媒体舆情整体情况

    新浪微博方面,相关微博逾1000条,“屠呦呦”排名热搜榜第5位;人民日报官微发起的微话题《#2015诺奖屠呦呦#》,阅读数达70.9万,粉丝数达6098,讨论数745。央视新闻发起话题:#央视专访屠呦呦#,阅读量已超过400万。

    微信方面,截至10月7号24时,相关微信文章共计6144篇。新媒体指数对收录的4582篇文章进行统计,其总阅读量超1149万。

    总体上看,网友对于获奖称赞,奖项本身的积极性得到了网友的共识。但在获奖的背后以及延伸讨论上观点分化,尤其涉及中西医的比较、国内外人才奖励制度的差距等,观点不一。

    据腾讯网一项针对“中药是否为尚未开发的宝库”调查(如图4):

     

     20151106142505.jpg

    调查显示,82%的调查网友赞同“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不赞同者仅占调查网友的18%。

    可见,对于中医药的存在感是有共识的,但如何发挥中医药的效果,需要进一步挖掘思考。屠呦呦的获奖某种程度给中医药的科学化、中医国内外的正名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对于网友情绪偏向的抽样考察

    头条新闻在屠呦呦获奖消息传来的第一时间发布了微博,该微博目前得到3万多次转发,超过1万的评论和5万的点赞(如图5)。

    20151106141710.jpg

    通过对网友热门评论的抽样整理,得到基本倾向分布和比例如下(如图6):

    20151106141732.jpg

    五、大陆外的媒体关注情况

    [BBC]:屠呦呦获奖·诺贝尔奖如何对待中医药?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十三位女性,也是首位获得这一殊荣的中国人。2012年作家莫言获文学奖,在人文艺术领域获得西方奖项,被视为突破。但在医药自然科学领域获奖,而且还是女性, 屠呦呦的获奖书写历史。

    [万维读者网]:屠呦呦获奖·引发对中国院士制度的反思。

    84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暨医学奖后,除了获得不少中国人点赞之外,也触发了中国媒体及公众对于中国院士制度的反思。

    [香港《文汇报》]:屠呦呦获诺奖 启示中国学术界励志、反腐、改革。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成功研制出新型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成为获诺贝尔医学奖的首位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40年前的特殊年代潜心科研,对科学真理不懈追求,取得成功后仍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展现出求真务实的学者风骨,终获得世界科学界最高荣誉。屠呦呦获奖是对科学精神的最好肯定,是对有志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后代科研工作者的最大激励,也是对中国科研界端正风气、打击学术腐败、推进体制改革的深刻启示。

    [《外交政策》杂志官网]:对于女性科学家屠呦呦获奖的赞美,揭示获奖对于中医药和中国人的意义。

    这个奖项颁给了一位女性,并且是一次中国自己古老传统医药的突破,因而今年的奖项对于中国而言更有意义。就像一位中国网友所言:“中医药、中国人、中国女性,再也没有比这更美好的事情了”。

    [BBC]:中国古医书给屠呦呦研究灵感,促使其获得诺贝尔奖。

    BBC长篇报道,回顾了屠呦呦的研究历程,并在一节中专门考察了与中医古籍的关系。报道称:屠呦呦的团队受到了古老医书的灵感刺激,当他们寻找抗疟疾药物时,世界范围内共有超过24万的实验可能,但没有获得成功。最后,屠呦呦团队参考了中国的中医古籍,古籍记载青蒿用以抗疟疾。这本古籍成书于中国约公元400年。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