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媒体聚焦 > 正文
  • 中医药缘何屡遭质疑?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12-13 07:49:19
  • 核心提示: 传统中医药历史悠久,从手工炮制的传统膏丸丹散,到以现代制剂的形式广泛应用,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发展而经久不衰。  但在现代应用中,传统医学中的智慧经验却受到了“考验&

     传统中医药历史悠久,从手工炮制的传统膏丸丹散,到以现代制剂的形式广泛应用,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发展而经久不衰。

      但在现代应用中,传统医学中的智慧经验却受到了“考验”。近些年来,应用中药后的不良反应或事件上升,一些药物“伤肝”等负面报道增多,更给中药的安全性蒙上了一层阴影。

      有媒体在几年前发出过疑问:“中药究竟是致毒还是治毒?”2014年9月9日,有媒体曾以 “中药——国粹还是糟粕”为标题,对中药的“毒”性、药效、副作用提出了一系列质疑。

      围绕“中药是否安全”的话题,网友们的议论也是各执一词,针锋相对。一些中医药拥护者以自己经历现身说法,大加赞誉;也有些人对中药嗤之以鼻,退避三舍,还有人指出,传统中医药虽然讲究“辨证施治”的理论,缺少西医那种对理论和实践的“实证性”探究,因此不如西药靠谱。

      中医药是否真的缺少科学性?以后中药“用还是不用”?民主与法制网记者先后走访多家中医医院,采访诸位中医药学专家,试图通过调查采访,从现代科学角度重新认识中医药,还原中医药真相。

      “是药就有不良反应”

      2013年,英国药品及保健品管理署曾发布一则警告,称某品牌牛黄解毒片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砷。据了解,砷俗称砒霜,是一种有毒物质,如大量服用会导致人中毒。

      但在国内,牛黄解毒片是很多家庭常备的传统中成药。说其“致毒”,很多人闻所未闻。于是记者带着一盒牛黄解毒片,就其毒性向多位中医药学专家进行求证。

      在该牛黄解毒片的外包装及内附说明书中,标明该药含有人工牛黄、雄黄、石膏、冰片、大黄、黄芩、桔梗、甘草等中药成分。在《中国药典》(2010年版第一增补本)中,对其成分用量进行了规定说明,取人工牛黄5g、雄黄50g等合并煎液,制成颗粒,压制成1000片或1500片,包糖衣或薄膜衣。

      坊间认为“雄黄有毒”,是指其中所含物质二硫化二砷氧化为有毒的三氧化二砷,口服50mg可让人中毒。“但这只能在高温锻造情况下产生,只要炮制、制备和储存得当,适量服用不会对人体有伤害。”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告诉记者。

      不只是牛黄解毒片有此遭遇,在此之前,龙胆泻肝丸也受到过类似质疑。龙胆泻肝丸在临床上用于肝胆湿热下注,其药性猛,对祛湿除热十分有效。但“是药三分毒”,龙胆泻肝丸成分里含有木通,如果服用过量,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无独有偶,服用何首乌制剂导致肝损伤的案例也频频在媒体曝出。

      在公众眼中,从牛黄解毒片到龙胆泻肝丸,都经过百年临床验证,几代人用了都没有毒,为何一夜之间变成“毒药”?

      对此业内人士却纷纷表示,中药有毒并不稀奇。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药学专家曹俊岭表示,自古以来,很多中药材比如雄黄与朱砂都被公认有一定毒性,但在古代流传的经方以及现代中药方剂中,这两味药的使用并不少见。

      曹俊岭举出的另外一个例子是麻黄,这味药用于风寒感冒,其药效用途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现在麻黄不仅是重要的平喘中药,也是很多中成药的重要成分。如果少了这味药,这些中成药都可能受影响或被取消了。这说明许多中草药在毒性和药性间存在着一定关联,许多有效成分就是其毒性成分。

      传统医学把中药分为大毒、常毒、小毒和无毒4类,并总结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的治疗原则。这意思是说,用有毒性的药物治病时,收到相当的效果后就停药,而无毒的药物也不应久用。

      “毒性并不只是中药所独有。相比而言,一些中药中所含重金属含量并不比化学药多,毒性也弱得多。”刘清泉表示。据有关数据显示,在过去50年内,药物性肝损伤已成为药物因安全性问题撤市的最常见原因。国内引发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中,抗结核药排在首位,占比为31%;抗生素占10%,中草药占19%。“可见,中药并不是妖魔化的‘毒药’,对其毒性不必讳言,反而要有清醒的认识。”刘清泉说。

     正确认识中药“毒”性

      既然中药的毒性可以受到有效控制甚至合理利用,人们为什么还会有所谓中药“伤人”的疑虑?

      按照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在使用常用剂量的药物防治或诊断疾病过程中,因药物本身的作用或药物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而又不利于病人的各种反应,都属于药物不良反应。

      “很多所谓‘不良反应’是因不合理用药引起,一是不按正常剂量吃,或服用时间过长,二是凭经验或想象用药。”刘清泉表示,中药治病应该“中病即止”,不能长期盲目、不合理地用药。比如牛黄解毒片适用里实热证,一旦症状已消,应立即停药。但现在很多人吃牛黄解毒片、龙胆泻肝丸是为了防病强身,当作保健药甚至减肥药长年累月地服用,不但达不到疗效,相反还会过犹不及,对身体造成损害。

      刘清泉强调,是药都伤人,中药也不例外,关键要会用。曹俊岭也表示,针对诸多肝毒性报道,曾有一些研究者通过搜集病例,调查发现并不是所有人吃都产生肝毒性。服用中药后的效果因为体质不同是有区别的,另外也跟配伍、联用有关。如果配伍不当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同时,药物生产的地点、种植过程、采收季节、加工炮制以及运输贮存等条件具有差异,都会影响药物的成分以及药效。曹俊岭还告诉记者,在何首乌肝毒性报道中涉及到的药材,大部分并不是照处方从医院买的,而是从药店或药材市场买回家中自行煎制。但如何保证这些市场买卖的药材炮制合格、制作工艺精良?

      中药经过炮制、提取等处理,有效减毒或去毒,方可入药。炮制又分醋制、蜜炙以及酒制等。曹俊岭举了几个例子:比如何首乌的炮制方法是“九蒸九晒”,历时240个小时、十几道工序,对工艺要求十分严格;柴胡经过醋制可以引入肝经,增强疗效;一些药物用水不易煎制,经过酒制可以使有效成分溶出,增强活血作用。对于中药这种寒热温凉、升降浮沉等性味相对偏颇的物质,可以说,任一环节的工艺好坏关系到药物的药效以及药性的调节。但如果服用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合格的药材,很容易使人中毒。

      刘清泉表示,中药讲究辨证施治,如果辨证不准便对身体造成损伤,所以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开方子的。但一些非法行医者,私自在中药里面加入西药成分。这种不科学合理使用中药却又“嫁祸”中药的做法,对中医药学科是有失公正、不合理的。

      还有一些所谓民间“偏方”“验方”来历不明,却夸大药效制造噱头,很容易使老百姓对其迷信甚至滥用。对此,刘清泉十分担忧,他认为,这些偏方验方里面可能有一些毒性大的成分,如果不正确使用可能会出问题。而且每个人体质有差异,验方不一定对每个人都有作用,如果辨证不准就用药,很容易造成误治,事后后悔莫及。

     换个角度看中医“科学性”

      在西医大行其道的今天,传统中医药面对质疑颇多。时下有观点认为:“中医不科学,所以难以得到西医认同。与西医的实证研究相比,中医诊断理论‘模糊’,中药工艺落后,制作不规范。”

      面对由来已久的中西医之争、中西药之争,中医药专家却颇为坦然。刘清泉表示,从理论上讲,中西医属于两种不同体系,中医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完整性,立足于气血津液、藏象经脉理论,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就可以从人体外部获知人体内部病变信息;西医则基于还原论,从器官组织着手,探究某个器官的病变及功能紊乱。

      与西医的数理分析相比,中医药学更多地体现出一种东方智慧与哲学。因此人们对中医的认识,不能用数理逻辑来简单评价甚至否定它。中医药经过几千年传承,有其严谨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实践以及科学方法论。如果说西医是看世界的一个角度,那么中医则是换了另一个角度。

      凭借不同于西医的辨证与治疗思路,中医药在日益频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中作出诸多贡献。2013年4月2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发《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供医疗机构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参考使用。在该方案的中医药治疗参考处方中,清开灵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被列入其中。这并不是中药注射剂第一次出现在突发、新发传染病的医疗救治方案中。

      20世纪50年代,北京、河北省石家庄流行乙型脑炎,用中医伤寒温病学理论指导治疗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在抗击非典中,多种中成药被确定为治疗非典推荐药物,在收治非典患者最多的北京,约有一半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服用中药。近年来,在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医疗救治工作中,中医药也有突出表现。

      与传统中医药理论一脉相承的是,目前中医新药研制大多来源于中医医生的临床经验,经过长期应用实践,在此基础上开展研究,投入市场。在抗击“甲流”中推出的金花清感方,就是以“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作为基础方,是经过中医药专家们临床实践和反复讨论而敲定的,其间“光病人的舌象就收集了几百余组”。

      刘清泉打了个比方:中医药治病处方如同烹饪,需要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在实践中通过无数成功失败总结出经验,这种经验也可以归纳提炼为“科学”。

     从中西医之争走向中西医结合

      理论体系、治疗方式的不同,使得中西医有着天然的隔阂。对此如何辩证看待,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已经在医学界探讨已久。

      “今后,中西医互相结合才是未来学科发展、医学救助的方向。”刘清泉表示,中西医理论各自有其优势和不足。西医主要针对病原体实施治疗,而中医主要通过辨析症候,来治疗和修复人体组织。两者结合应该是优势的互补,扬长补短。比如临床上在西医诊断同时进行中医辨证,理论相互为用;也可以通过用西医理论和治疗方法,对传统方剂的作用加以说明。其特点是医药结合,临床与实验结合,单味药物研究与复方研究相结合。

      在实践中,联合中药制剂和化学药物治疗疾病已经非常普遍。中药用药是依据中医理论组方配伍,而西药成分单一,彼此有所区别但也有所关联。比如黄连素作为应用已久的一味中药,提取自黄连、黄柏、三棵针等植物,而常用抗生素盐酸小檗碱是从黄连、黄柏等小檗科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两种药物都含有小檗碱,只是纯度或含量不同。复方黄连素片通过以中药提取物小檗碱(黄连素)为主、按一定比例组成复方,与不同类药物联合治疗高血压等病症。再比如,药物治疗高血压有六大类降压药,使用单一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但结合利尿剂后,药效明显得到改善。

      但中西药联合使用也会对药理以及毒理产生作用,比如含钙、镁的中药、中成药及其中西药复方制剂与四环素类、异烟肼的药物联用,会影响药物的性质及吸收等,降低疗效。此外,一些中成药违规添加西药成分,造成药物成分叠加,超过用药安全范围。无疑,中西药使用中出现的新问题,是中西医科学性、安全性研究的又一个命题。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