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媒体聚焦 > 正文
  • 正视不足 推进中医药科研发展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时间:2011-08-08 08:52:00
  • 核心提示:  近年来,中医药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自1978年以来,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960项。1998~2008年中医药科研成果逐年增加。科研成果的广泛推广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药学术进步,中医药已成为我国具有很大自

      近年来,中医药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自1978年以来,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960项。1998~2008年中医药科研成果逐年增加。科研成果的广泛推广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药学术进步,中医药已成为我国具有很大自主创新潜力的重要领域。但在中医药全面发展的同时,我们仍需清醒地认识到,中医药科研未来的道路仍将是曲折而漫长的,需要认清目前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多方面存在问题

      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虽然中医药科研投入逐年递增,至2008年政府投入中医科研经费为8.08亿元,但仅占全国卫生科研投入的1.32%,其发展仍需政府进一步大力扶持。

      体制改革仍需深化

      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科研的主体和大部分的人力、物力还集中在国立研究机构和高校等事业单位,主要由国家财政支持。企业对技术开发的投入明显不足,绝大部分企业的研发能力较差。随着中医药科研事业的不断发展,科研体制滞后导致的问题逐渐增多,科研体制改革亟需进一步深化。

      评价体系亟待完善

      客观、准确、高效地对科研创新性和科研人员的科研业绩进行认定,是科研决策中创新能力评估的重要指标。但目前,由于中医药科研评价体系不完善,直接导致科研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相脱节。目前存在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脱节的现象,存在仅停留在文献收集、堆砌的低水平理论科研,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二是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以2008年中医药科研成果和转化为例,科研项目共计1274项,获得发明专利总数为146项,仅占总科研数目的11.46%。目前部分科研项目,或不能转化为生产力或虽进入市场却达不到远期效果。

      优势领域仍需加强

      首先,中医药防治突发传染病科研亟待加强。在病毒、细菌等致病因素侵袭人体,致病因素尚不明确的发病早期阶段,中医学根据病人机体反应状态进行辨证论治,能够建立早期诊断、治疗突发急性传染性疾病有效机制。但是如何探索中医药应急临床科研工作模式和机制;如何构建中医药防控急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如何建设临床、科研、文献、预警预测等各方面协调的中医药专家队伍,真正发挥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优势,提高我国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仍需探索。

      其次,中医药防治慢病体系建设仍然滞后。中医药“治未病”理论能够很好地构建防治慢病的防线,最大限度地预防慢病的发生以减少其危害,其效果已得到专家学者的一致肯定。我国中医药防治慢病体系建设已经起步,但是仍存在诸多不足。如何将中医药防控慢病工作纳入国家慢病防控体系,纳入相应的规划、计划;如何加强中医药预防保健体系,大力发展“治未病”服务以及中医药治疗慢病以何种方式参与到我国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建设中来,其体系建设工作仍需加强。上述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相关中医药科研的跟进。

      对中医药科研策略三点建议

      中医药科研在“十一五”阶段取得了高水平的发展,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不断修正不足。笔者认为,今后的中医药科研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善。

      理论研究必须注重与临床相结合

      中医理论研究应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并应与临床研究密切结合起来。单纯的理论研究虽能为中医的理论或临床发展提供一定基础,但缺乏临床验证的理论研究较难反映其真实价值。若理论研究,尤其是有关临床的文献研究结果能得到临床验证,则其价值更能得以明确并易于推广。

      必须重视历代中医学家积累的成果,结合临床需求,继承挖掘整理有关中医理论知识、学术特点、临床经验,这样才能为我们所用。在实践中再创新,使中医药理论不断深化和完善,提出新的见解,创造新的成果。

      因此,可对部分理论研究课题提出要求,在科研设计阶段即需考虑其研究结果是否能建立可重复使用模式或是否可指导临床实践。例如,通过理论研究,应提出对临床具有借鉴意义的新思路、新方法或新方药,结合实验验证、临床应用加以证实,并在更大范围内进一步推广。

      进一步加大中医特色领域研究的力度

      中医临床的研究热点、盲点多,应该加强对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中医药特色领域进行研究。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

      一是注重常见病、疑难病的研究,总结其辨证论治规律和系统有效的治疗方法与方案;研制相应的新药和新的诊疗仪器,以进一步提高防治水平。

      二是从中医防治重大疾病的优势方面入手,揭示其发生、发展和演变转归的机理,总结其辨证论治规律,完善防治方案的方法,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

      三是继续深化中医药防治慢病体系建设,建立相关的政策措施保障,以应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防治慢病的就医需求,缓解公共卫生服务压力。

      四是深入探索亚健康状态人群体内平衡失调的机制和使其恢复正常状态的治法及治疗方案;整理和研究中医药多途径、多方法养生保健治未病的经验和方法。

      五是探索中医药防治突发传染性疾病体系建设,使其成为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重要部分,并探索相应的扶植政策、法律法规。

      进一步加强多学科交叉配合攻关

      中医药科研具有复杂性,要求我们在研究中必须采用多学科、多层次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特别是运用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中医临床研究。能够正确、合理地运用或借用现代科技手段、科学研究等方法,无疑会极大地提高中医临床研究课题的质量和水平。因此,除了在设计方案、指导思想依据上述原则外,在课题组成员的配置上,也应该尽可能地保证多学科人员协同合作;不仅要有临床一线的科研人员,还应有检验、药理、药学等其他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以保证课题设计、指标选择、具体操作乃至最后的总结评价的合理、可靠与准确。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