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媒体聚焦 > 正文
  • 中医科研≠西医化翻译

  • 来源:中华中医药报 作者: 时间:2010-06-19 08:03:00
  • 核心提示: 近几十年来,中医理论实质研究等科研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对中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其中的部分研究者执着于在实验室寻找中医理论的证据,认为在现代生理、病理、细胞、分子、基因水平,用现代医学的语言
     近几十年来,中医理论实质研究等科研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对中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其中的部分研究者执着于在实验室寻找中医理论的证据,认为在现代生理、病理、细胞、分子、基因水平,用现代医学的语言翻译中医,借此揭示中医的实质,就是将中医“科学化”。

      其实,将中医的理论在实验室翻译成现代病理、生理、分子、基因的语言,是丢掉了继承与创新中医的根本。笔者曾经参加某中医科研讲座,讲座中专家提到实验室研究已经揭示了中医的“寒、热”在基因水平表达的差异。这是否就是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呢?某些研究者首先选择一个中医的观点,然后做一大堆的实验验证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这对真正的中医发展并没有促进。还有一些科研者在上面研究的基础上,继而指导西药的应用。比如中医认为“久病入络”,通俗地讲就是一个人生病久了就会进入“络脉”,进入血分形成瘀血,中医配合加入活血药治疗效果就更好。对此有些研究者就在研究慢性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等问题,借以揭示中医“久病入络”的理论,并得出结论:西医在治疗时应该加抗血小板聚集药。笔者认为,这样的研究,发展的是在现代医学,这是对现代医学的思维模式提出的挑战,中医本身并没有发展。

      中医的发展跟西医一样,也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帮助,然而,并不是现代科学技术。中医的思维是基于中国哲学(或类似的其他学科)的应用,不能因为它远古,就说它落后,或许需要更多的人致力于中国哲学这类学科的发展。或许在中国,医学的发展可以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的三足鼎立之势,而绝不是将中医翻译好后并入西医!医学的发展需要有志之士致力于此三者的各自发展。

      熟悉中国医学史的人都知道,中医在发展上经历了几个特别的时代: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的成书,标志着中医理论的建立;下一个突破是在1800多年前《伤寒杂病论》的成书;继而是600多年前金元四大家的出现;而距今最近的一个飞跃是在清朝温病学的形成。由此可见,中医的发展历程是漫长的,每一次的进步都是经过几百年医学的积淀。以现代医学的形式对中医“揠苗助长”,是违背中医发展规律的。

      中医自古有“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之戒。如果中医科研只是把中医的传统理论完全翻译成基因、分子、细胞的语言,那中医将何在?望有志于中医事业者,肩斯道,勿炎凉。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