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中医文化 > 正文
  • 从清代《迎春图》说咀片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9-06-24 17:31:40
  • 核心提示:清代,四川绵竹(现四川省绵竹市)民间画师黄瑞鹄(1865—1938)历时两年之久,于光绪年间绘制完成《迎春图》。尺幅之间,浓缩再现了古代绵竹报春、迎春和打春的盛况,以及当时的药材

    清代,四川绵竹(现四川省绵竹市)民间画师黄瑞鹄(1865—1938)历时两年之久,于光绪年间绘制完成《迎春图》。尺幅之间,浓缩再现了古代绵竹报春、迎春和打春的盛况,以及当时的药材交易等商业活动。画卷中460多个熙来攘往的人物栩栩如生,被誉为“清代的《清明上河图》”。

    其中一家店铺门前高高竖起一块招牌,上面写着“本号发卖川广道地药材咀片”。“咀片”亦称饮片,是指经过加工处理制成薄片、厚片、斜片、丝状、块状、段状等的药材。制成“咀片”,便于药物的煎煮炮制和运输储备。

    所谓“咀”,为古时候药材加工的一种方法,即人用牙齿将药材撕咬成豆粒大小。因此,饮片也称咀片,煎药又称咀药。金代张元素《医学启源》云:“古之用药治病,择净口嚼,水煮服之,谓之口咀。”后人对于“咀”之含义有颇多争议,认为不是用牙齿来咬,而是用石臼、刀斧等进行加工。后来,“切”“剉”也成为药材加工的方法,即将药材用重器捣碎、刀具切割和锉末。但“咀片”这一习惯称呼一直沿用下来。

    “切”始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有“附子(破)”“生姜(切)”之记载。切药工是一种专门职业,并有等级区分。刀工最佳者为“头刀”,其余依次为二刀、三刀等。切药刀具主要有板刀、片刀和刨刀,尤以建刀、禹州大圆型禹刀、樟树帮小刀和面汉刀最为著名。饮片切制时,或“微水渗”(软化),或“略火烘”(干燥),制作过程规范,炮制水平高超。

    切药是一门技术含量十足的活儿,不同的药材,其切法及切出的大小形状亦不尽相同。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于炮制“天麻蝴蝶片”“黄芪柳叶片”就提出切药要求:“厚朴像盘香,泽泻像铜钱,桂枝不落边,枳实鹦鹉眼,槟榔不烂边”。胡庆余堂有一位名为“石板刨”的切药工,常常根据药性来决定将药材切大或切小。经验丰富的切药工下刀精准,能够将一寸长的白芍切出360片、一个槟榔切出108片、一粒马钱子切出206片、一个蚕豆大小的半夏切50多刀。业界有“白芍飞上天,木通不见边,陈皮一条线,半夏鱼鳞片,肉桂薄肚片,黄柏骨牌片,甘草柳叶片,桂枝瓜子片,川蝴蝶双飞片”之说。切药工的“鬼斧神工”令人赞叹不已。

    此外,为了确保药材的纯正度,一般要将剉过的药用磁铁来做吸附清理,防止里面有脱落的金属末。

    四川自古以来就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美誉。清末时期,绵竹以其特殊地理位置及便利的交通成为川西重要药材集散地。其时,绵竹县有30余家咀片店铺,经营的“道地川药”主要有川贝母、石斛、麦冬、芍药、半夏、鱼腥草、黄连等;“道地广药”主要有广陈皮、巴戟天、沉香、高良姜、红豆蔻、化橘红、广佛手等,颇为畅销。

    历史上,川广两地药材质优效高,多为朝廷贡品。如今,川广两地药材在我国中药材领域也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咀片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