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中医文化 > 正文
  • 中医气功: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04-25 10:04:03
  • 核心提示:中医气功起源的确切时间尚无定论,但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气功的历史至少已有四五千年,长期以来,气功为中华民族的医疗保健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起源于早期的保健方法气功到底

    中医气功起源的确切时间尚无定论,但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气功的历史至少已有四五千年,长期以来,气功为中华民族的医疗保健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起源于早期的保健方法

    气功到底是如何起源的,至今尚未找到确凿的证据,专家认为很可能与民间行之有效的自我保健方法有关,如在劳累时的闭目养神,胸腹胀闷时的呵气、按摩,腰酸背痛时的自我拍打……这些不经意中形成的、看似简单的方法中,包含了气功三大要素的形体运动(调身)、呼吸锻炼(调息)和心理调整(调心)的内容。中国古代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动作以避寒,隐居以避暑”这种远古之人“顺四时而适寒暑”的养生原则中,又隐含了古人对动、静不同养生作用的认识和应用。事实上,诸如撸胸顺气、摩腹捶腰、穴位点按、闭目宁神等自我保健方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与理论,通过人们长期的实践与探索,在距今约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即唐尧时期),出现了现存史料中最早的气功功法,并将其用于医疗实践。综合《尚书》《史记》《孟子》等有关章节的记载可知,唐尧时期,我国中原地区曾洪水泛滥、水患成灾,灾区人们也因之而患上了许多相关疾病。《吕氏春秋·古乐》则在上述记载的基础上,补充了灾区居民患病及相应的抗病措施,曾有“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的记载。《路史·前纪》中也有相似的记载:“阴康氏时,水渎不疏,江不行其原,阴凝而易闷。人既郁于内,腠理滞着而多重,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道(导)之,是谓大舞。”上述两书的记载有一个共同的主线:“水灾—水湿—舞。”也就是说,那个时期的中原地区水灾频发,以至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患上了湿气所致的疾病,身重郁闷、关节活动不利,为抗病疗疾,人们纷纷以一种叫“(大)舞”的方法利湿通络、宣导气机。由于《路史》记述的是起自上古的传说和史事,故在所述事件的时间上与《吕氏春秋》是一致的。

    上述具有宣导气机、祛除湿邪、活络筋骨作用的“(大)舞”,在出土文物舞蹈纹彩陶盆上展示的非常清晰。盆壁上绘有三组相同的画面,每组5人手拉着手,脑后发辫甩向一直,腰下一道与发辫方向相反的粗墨线,疑为腰部所挂的某种物件。一般认为,这就是《吕氏春秋》之所谓“舞”,该彩陶盆也因之而名为舞蹈纹彩陶盆。而这种具有医疗作用的“舞”便是最早的医疗气功,也是其后各家气功共同的“老祖宗”。这个珍贵的文物,目前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但那个时期,只是有了早期气功的内容(功法),而尚未出现“气功”这个名词。“气功”一词,最早见于晋代道士许逊撰写的《净明宗教录》中;即使这一说法有争议的话,在隋唐时期的道教著作中已多见这一名称,如《太清调气经》《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经》《中山玉柜服气经》等。但其内涵与现在通用的气功一词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民国时期出版的武术专著《少林拳术秘诀》《武术汇宗》等,医学著作《意气功详解》《气功治验录》等中的“气功”,其内涵虽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大体一致,但并未引起大众注意,以致流传不广。气功为大众所熟知则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了。

    发展于长期的医疗活动

    最迟于春秋战国时期,上述“(大)舞”已被称为“导引按蹻”,并与药物、针、灸焫、砭石一起,成为当时中医临床的五大主要治疗手段。故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载:“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而“中央”地区正是洪水频发的黄河中下游。故郭沫若曾说:“古人所说的道(导)引,即今人所说的气功。”《黄帝内经》一书还在理论上提出了“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三大原则,是后世调身、调息、调心“三调”的主要理论依据;在实践上提及了以气功治疗“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的息积病。自春秋战国以后的两千多年中,历代无数名医大家都将气功应用于临床实践,并由此丰富和发展了医学气功。分析中医与气功的关系,有两个现象非常值得注意,一是古代著名医学著作中,基本上都载有气功。从《黄帝内经》到《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从《圣济总录》到《针灸大成》,直至《医学衷中参西录》……历代名著,少有例外;《诸病源候论》在论述疾病治疗时,更是只讲气功,不述方药,并特别指出:“烫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二是古代名医往往也精于气功。如名医华佗创编了仿生功法五禽戏、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善用六字诀、本草大家李时珍对气功与经络的关系有精辟的论述、温病学家叶天士提倡气功康复、中西医结合汇通派张锡纯对周天功有独特的见解和体会……历代名医,代有相传。马王堆出土文物《导引图》、战国文物《行气玉佩铭》等,见证了古代气功的发展。正是由于反复的医疗实践,才形成了一个已被各界所认可的独立学科——中医气功学。这一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在方法上广泛吸纳各种行之有效的气功功法,在目的上始终以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为宗旨,在应用时强调辨证(包括病证、体质、季节、地域)施治(或调养)。

    当然,中医气功的发展与成熟,除了历代医家的实践与探索外,也离不开儒释道诸家的练功实践,如“三调”的名称出于佛家著作《小止观法》,常用功法易筋经、内丹功分别出于佛家和道家学者之手。这也正好体现了中医气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特点。

    流行于刘氏的总结推广

    中医气功为大家接受并广泛推广则始于上世纪50年代。1950年代刘贵珍练功基本治愈自己所患的神经衰弱等疾病后,在其所在的河北省唐山市开始推广和研究气功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955年12月19日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前身)开院典礼上,以刘贵珍为首的唐山气功疗法小组的工作受到了卫生部的嘉奖,新中国首任卫生部部长李全德签署的嘉奖令“治疗经验对保障人民健康及发扬祖国医学文化遗产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肯定了他们的成绩。其后,刘氏移师北戴河终身研究中医气功,目前他的后代和弟子仍然活跃在气功一线。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大辞海:医药科学卷》谓:“刘贵珍(1920—1983)气功学家。河北威县人。重视气功保健与治疗作用。20世纪40年代末,将气功应用于临床治疗获一定疗效。曾担任河北省北戴河气功疗养院院长、全国气功科学研究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著有《气功疗法实践》《气功疗法临床指导》《气功学》等。”他还于1955年在《中医杂志》发表了新中国第一篇气功学术论文——《在实验研究中的中医气功疗法》。其后,“气功”与“气功疗法”才开始为人们所熟识并应用,并于五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后期至上世纪末先后两次形成了发展高潮。“气功学”一词始见于1985年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由马济人主编的《中国气功学》。

    随着气功的流行,其学科建设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机构设立方面,继上世纪50年代的北戴河气功疗养院(先改名为河北省医疗气功医院)之后,上世纪80年代又新建了北京医学气功研究所、上海市气功研究所、江西中医药大学医学气功研究所等专业科研单位,并于1981年,成立了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国家一级学会)。在医疗方面,内养功等优秀的气功功法已被有关部门列入中医适宜技术或治未病的手段,向业内推广。在教学方面,上世纪80年代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林雅谷、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焦国瑞被批准为气功硕士研究生导师,前几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刘天君被批准为中医气功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实现了医学气功教学方面从本科生到硕士、博士的“大满贯”;在教材建设方面,《中医气功学》已被列入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总之,中医气功的学科建设,正在向正规化、科学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坚实迈进。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