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中医文化 > 正文
  • 昆曲里的中医药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6-10-25 10:33:58
  • 核心提示: 元曲《幽闺记》,又名《拜月亭》,是“荆、刘、拜、杀”四大南戏之一,昆曲舞台长演不衰的剧目。其中请医一则,讲逃难途中王瑞兰与母亲失散,巧遇走失了妹妹的蒋世隆,两

        元曲《幽闺记》,又名《拜月亭》,是“荆、刘、拜、杀”四大南戏之一,昆曲舞台长演不衰的剧目。其中请医一则,讲逃难途中王瑞兰与母亲失散,巧遇走失了妹妹的蒋世隆,两人结伴而行,暗生情愫。寄宿客店时,蒋世隆因忧郁惊恐、七情伤感而患病,于是延请医师。
        由副净扮演的郎中(医师),上场自报家门:  “我做郎中真久惯,下药之时勿懒慢。热病与他柴胡汤,冷病与他五灵散。医得东边都出丧,西边又入殓,南边买棉材,北边气又断……”实在是一派黑色幽默,随即,他又摇头晃脑地念白了一通:“丁香奴、刘季奴,你们好生看着天门、麦门。你们前日,不细辛,被木贼在苦瓜楼上,盗了我的青箱,以后须要防风。若再如此,我回来,一道玄剖索,绑在黄连树上,打你一顿柴胡棒。就是知母。休想叨饶你半夏分。”
        他所说的一番话全都用药名串联,符合郎中身份,也体现性格,着实令人莞尔。
        这其实是已经删改了的。在最初的《幽闺记》版本中,郎中要吟诵一篇长长的《药名赋》。组合成文词的中药名,包括金银花、丹砂、茯苓、豆蔻、川芎、海马、莽草、薄荷、无根水、天南星、薏苡、黑牵牛、半夏等好几十种。尽管有些卖弄之嫌,观众却是完全能够理解其含义的,舞台上的演出效果不言而喻。
        昆曲与中医药,从来就有不解之缘。被称为“曲圣”的魏良辅在潜心研究昆山腔之前,是一个来往于鹿城(昆山)、娄东(太似虞、赵瞻云等人先是与魏良辅切磋医道,志趣相投,又渐渐向他学习拍曲,成为他的入室弟子。和魏良辅一样,周似虞、赵瞻云等人既擅曲,又能医,知名度很高。
        从魏良辅和他的弟子开始,曲家中有不少人是从医的,或者出生于行医为业的家庭。近代上海名中医殷震贤,善用祖传伤膏药和活血丸、止血散、祛瘀止痛散、接骨续筋散等方药,治疗伤筋骨折、跌打损伤等症,被誉为上海八大伤科名医之一。他自幼喜爱昆曲,经名师指点,功底深厚,演唱俱佳。擅长巾生戏,兼工小官生和旦角,民国时参与上海赓春、平声等曲社,为一时昆曲名票,与俞振飞并称沪上曲界“双璧”。‘
        清代曲家、《乐府传声》作者徐灵胎(徐大椿),出生于江苏吴江,自幼专心致志探求各种实用的学问,在诗文、书画、天文、历算,音律、击刺、算法:水利均有造诣,特别是医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清代著名中医。
        民间传说.徐灵胎有一次外出时,无意中听见有人在唱昆曲,纡徐委婉,十分动人,他灵机一动:何不请个唱戏的到家里,让眼睛看不清楚的老母亲开心?于是徐灵胎花钱请来了演员,唱戏给母亲听。没想到,听了儿次,不仅母亲满意,徐灵胎自己也对昆曲产生浓厚兴趣。他不但认真学唱,还把能找到的音乐文献拿来看了。在学曲的过程中,发现演员的唱法应有所改进,顺便将曲学研究了一番。一不小心竟研究成了音乐家。他的音乐著作神医不谦虚
        这是无意中听来的一则民间故事。
        生活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的苏州名医薛生白,博学多通,不仅医术高超,还写得一手好诗,很有些文名。据《墨林今话》记载,有一次薛生白与一位和尚共饮,和尚好酒量,足足喝了三十六瓢,而薛生白仅仅饮了一瓢。于是他以“一瓢”自号,并且将自己的居室命名为“一瓢斋”。他写过一首题为《秋日卧病一瓢斋》的诗:  “炎威何自歇,秋意满林园。飒飒催残叶,纷纷下短垣。端居耻贫病,向老念儿孙。掬尽临风泪,谁招迟暮魂。”(薛生白《一瓢斋诗存》)从中似乎可以看出他纷繁复杂的心绪。
        薛生白与诗人袁枚是好朋友,来往密切,袁枚是清代乾嘉时期的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同时以美食家闻名,写有《随园食单》传世。他有一个厨师叫王小余,一病不起,已经放入棺木,只待盖棺落葬。这天傍晚,薛生白恰巧来到袁家,他点起腊烛,照看躺在棺内的王小余,不由笑道:
        “哦,看来他是死了。不过,我向来好与疫鬼交战,说不定还能战胜它呐.,”
        他取出一枚药丸,用石菖蒲捣汁调护,命人用铁箸撬开王小余的牙齿,将药iLL灌下去。当时,王小余已目羽气绝,任随药汁灌注,喉中汩汩然,似咽{以吐。旁边的人都觉得没有什么希望。薛生白却满有把握地嘱咐袁枚道:
        “派人好好看护,天明时分,他或许能苏醒。”
        果然,第二天听得鸡啼,王小余竟睁开眼睛,开口说话了。接着又服了两剂药,他的病便痊愈了。所有的人都说薛生白是神医,实在是料事如神,妙手回春。
        袁枚见薛生白能起死回生,救同王小余的命,不由十分钦佩。
        薛生白朗声笑道:  “我医病,就像你写诗,有神来之笔。所谓人在屋中,我来天外是也!”
        袁枚不由连连称是。
        这位博学多才的名医,似乎很不谦虚。可是,他的孤傲自有孤傲的本钱。自幼因为母亲多病,他立志研读《内经》,究心医学。由于医理晓畅,治疗常常出奇效。一生勤勉,即使在84岁高龄时,他还刊刻李念莪的《内经知要》,惟恐师之不及。  《清史稿》称他“于医,时有独见,断人生死不爽,疗治多异迹”。看来,他的孤傲完全是建立在饱学医书、勤于探寻的基础上的。难怪,他在《湿热论》中叙述的用药思路,至今仍为医家称道。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