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中医文化 > 正文
  • 乾隆针灸铜人始末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秦红 时间:2013-01-25 14:48:00
  • 核心提示: 在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珍藏着一尊珍贵的针灸铜人。这尊铜人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中医药文化价值,是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本文拟对这尊铜人的来龙去脉详加介绍,以飨读者。
    一、历史上的针灸铜人
    针灸铜
        在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珍藏着一尊珍贵的针灸铜人。这尊铜人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中医药文化价值,是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本文拟对这尊铜人的来龙去脉详加介绍,以飨读者。
        一、历史上的针灸铜人
        针灸铜人是用青铜等浇铸而成的人体经络腧穴模型,始于北宋天圣年间,明清及现代均有制作,已经成为中医针灸学的象征。
        中国医学史上,第一座针灸铜人是北宋王惟一主持设计制造的,称天圣铜人。1026年,宋仁宗诏命医官王惟一编著的《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刊行,这是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写针灸学专著。王惟一在著书过程中,同时主持设计制作了两座针灸铜人。北宋天圣五年(1 02 7),针灸铜人铸成。这两座针灸铜人是“作为中国第一个针灸经穴国家标准的重要载体出现的”  ,一座置于汴梁相国寺仁济殿内,一座置于汴梁医官院。靖康年,金兵攻陷汴梁,一座铜人流落襄阳,下落不明;另一座铜人和石刻《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被金兵掳掠到北方,元朝时,曾被置放在大都(今北京)太医院二皇庙内。明朝正统年后,天圣铜人下落不明。
        明代针灸铜人是明英宗诏命仿北宋天圣铜人重新铸造,于正统八年(1443)制成,称正统铜人,藏于明太医院。清沿用明制,针灸铜人仍收藏在太医院。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入北平,针灸铜人被俄军掳掠到俄国。关于这段历史,清末光绪年间太医任锡庚所写的《太医院志》有记载:“太医院署药王庙前立有范铜之铜人,周身之穴毕具,注以楷字,分寸不少移,较之印于书绘于图者,至详且尽,为针灸之模范,医学之仪型也。铸于明正统年,光绪二十六年联军入北京,为俄军所有。”200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黄龙祥等专程赴俄罗斯考察考证后确认,在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中国古代针灸铜人正是失落百余年的明代正统铜人  。
        清朝乾隆年问清政府敕命太医院院判吴谦等编纂了一部大型综合性医学丛书——《医宗金鉴》,刊行于乾隆七年(1742)。书成后,乾隆皇帝命工匠铸造一批针灸铜人,以嘉奖所有参加编纂这部书的人员。这批铜人流传至今,仅存一座,现珍藏在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针灸推拿专题馆。
        二、回归馆藏之路
        中医名家丁济民先生曾就乾隆御制针灸铜人专门撰文《铜人始末》,评述铜人颇不平凡的经历。王吉民(1889-1972),著名医学史家、现代研究中国医学史先驱。鉴于美国医学史家嘉立森《医学史》对中国医学史料涉及甚少而且有谬误,他发愤搜集历代中国医史资料,潜心整理研究,于1928年编著《中国历代医学之发明》,以“保存国粹,矫正外论”。1932年与伍连德博士合著英文版《中国医史》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1937年4月,筹办医史文献展览会,继而筹建医史博物馆。1938年7月,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医学史专业博物馆——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1951年,中华医学会迁往北京,医史博物馆改属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1959年1月,划归上海中医学院,改名为上海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1945年铜人由北京运来后就一直收藏在该博物馆,并随着该博物馆的历史变迁而流传至今。
        丁济民在《铜人始末》开篇写道:“我在去年,有一次遇到王吉民先生,便谈起中国医史文物上的问题,王先生便说起数年之前,北平某古董铺有一铜人,据谓是某旗人世宗之物,可惜当时没有钱把它买下来,置之医史博物馆中,终觉是件恨事。” 丁济民当《铜人始末》原文书影即表示,只要该古董铺没有把铜人卖掉,他可以筹措钱款买来。王吉民先生“便写信托北平的李友松医师去访购,幸而原物犹存,但因物主离开,和售价高涨的关系,几经周折,才把它买下来”。“可是在此战乱时期,交通意外的困难,这一躯并不高大的铜人……觉得比搬一座山还难”。后来托王吉民的朋友王顺和先生带回上海,当时正值战乱,从北平回上海途中,一路过关越卡,多遇险情,意外的费用,几乎要超过铜人的原价,这些费用都由丁济民先生担负。对于针灸铜人的曲折经历和最终回归博物馆,他感慨道:“始于医官院,终于博物馆。”足见他对中医事业由衷的挚爱。
        1945年由王吉民提议,丁济民出资,李友松在北京某古董铺购买,并收藏人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这时距1906年已39年了,距1745年整整200年了。是时间的巧合还是命运的安排?真是让人感慨系之。
        三、针灸铜人近观
        l 945年针灸铜人运抵上海后,装在一个锦箱中,并附有《御制针灸像重修记》一册,蝴蝶装,是光绪癸卯年福海的九世孙振声所写,封面题光绪三十二年仲冬月御制针灸像重修记福氏后裔家藏。《 御制针灸像重修记》 原文如下:
        予九世儒医,施术济世,供职于大医院。墅辈皆有声名,并有家藏祖遗御制针灸像一具,颇甚精粹完整。声(生)喜品珍奇而为医林之宝鉴也。朔自庚子兵燹之后,朝廷锐意求光。废科举,改立学堂,以近实学而获文化之进步也。余世友徐君华清,遵奉国诏,创办北洋军医学院,委任为总办之职。并有日籍古城梅溪君,前应清国之聘,奉职北洋督署医官。余邀二君会筵于津门私邸,乃见于书斋案上陈此上赏御制针灸像。二友反覆玩索而不释手,同声共赞,诚为城市间稀罕之品,足资后世岐黄家之参考矣。但其装潢惟因年久之绫绢已被潮湿蚀蠹朽烂,然其内部字迹毫未模糊磨灭,且其像工精质良,所有镌刻经终穴遵,亦无瑕疵残伤等弊。即勤督工按照原式装潢修缮。仍用黄色绫罗重修,俾得保存坚固,以垂诸久远者也。是为志。光绪癸卯年十一月重修,正蓝旗满州三甲福氏后裔九世曾孙振声自叙谨题。装针灸铜人锦箱两侧门叶的文字抄录于下:
        照管医书馆事务和硕和亲王臣弘书等,奉勒纂修《医宗金鉴》一书,今已告成工竣,谨奉表恭进以闻。为遵旨议奏事。乾隆五年二月初七日奉旨太医院纂修医书一事,著臣详细查明,妥议具奏,钦此。钦遵各在案。臣谨查得前派辑书各员,俱令太医院翰林院及各院部堂官并行文国子监直隶学政等,秉公即将平日真知灼见精通医学、深照文理之人,保举选派。且查各员在馆供事殷勤奋勉;焚膏继晷,不辞午夜,丹铅分校,同衷共济,恭辑书成,实为有功,尚堪嘉奖以资鼓励。所有提调纂修校阅誊录收掌等官以及供事人员、效力人等,其应如何奖励,及如何颁给之处,臣不敢擅便,谨奏请旨于乾隆九年十二月十二日。奏奉:旨照著书修书各馆及八旗志书馆旧例,各按原职加一级外,特赏铜人像一个、是书一部,以资鼓励,而期将来医学日新月异,诸员更宜力加策勉也欤。余依议。钦此。
        锦箱箱底文字录于下:
        太保议政大臣大学士三等伯总管医书馆事物臣鄂尔泰,为遵旨酌议事太医院院使(加光禄寺卿卫官三品俸纪录三次臣)钱斗保等为钦奉上议,著照修书各馆旧例办理。查有在馆纂修医书各员分别奖励等。
        今查该馆誊录官监生捐职州同,臣福海因在馆供事有功,除按原职备加一级外,特赏御制铜人像一个、医书金鉴书一部。
        翌日,当即齐集带领引见谢恩。
        太医院院使加光禄寺卿衔臣钱斗保照发斗保(画押)。
        右领官监生捐职州同加一级臣福海收领福海(画押)。
        大清乾隆十年四月初九日发。
        从振声重修记可以看出,这一具针灸铜人收藏流传有序,由福海收领后,在他家族中传了九代,在振声手中流落到古董铺。由《重修记》知道装针灸铜人的锦盒外壁,因年代久远,已经潮湿霉变,被虫蛀蚀,绫绢已经朽烂,因此福氏九世孙振声重新装裱的是锦盒外部,按照原来的样式装潢修缮,仍用黄色绫罗装裱,并希望能够完好保存,流传后世。重新装裱的年代是光绪三十二年仲冬月,仲冬月是农历十一月,公历应为公元1906年12月 。
        “然其内部字迹毫未模糊磨灭,且其像工精质良,所有镌刻经终穴遵,亦无瑕疵残伤等弊。”所以锦箱内壁并未重新装裱。现在展出的装针灸铜人的锦盒内壁,是乾隆九年的原装裱,因而保留了原来的文字。在锦盒左右两侧门叶上,书有文字,详细记载了编纂这部医书的经过和奖励有功人员的方法,两边均钤有乾隆皇帝朱红色玉玺。后壁上有参加编书的诸臣职务和姓名,这座针灸铜人是“太医院院使加光禄寺卿衔臣钱斗保”颁发的,“右领官监生捐职州同加一级臣福海”收领的,斗保和福海都有签名。收领人福海当时任誊录管,是监生捐职州,除官加一级外,“特赏御制铜人像一个,医书金鉴书一部”。福海收领后的第二天到朝廷谢恩。
        针灸铜人置于一个长方形锦盒内,是一老妪形象,双耳硕大,耳垂饱满,额上有三道深深的皱纹,嘴角上扬,鼻子高耸,双目笑成弯月状。老妪右手臂手心向前,左手臂手心向背,双乳及肚脐内陷,腹部隆起,四肢瘦削。也有人说是孕妇形象。女性形象的针灸铜人在历史上非常罕见,特别是做为奖品颁发给有功之臣,据笔者所知,仅此一例,这也是封建文化的特例现象,值得研究。针灸铜人的体表有经络与穴位,全身有穴位580个。暗铜色,实心,身高46厘米,宽22.8厘米,厚16厘米。
        另据装针灸铜人锦箱两侧门叶的文字记载,《 医宗金鉴》是在“乾隆五年二月初七日奉旨太医院纂修医书”,就是乾隆五年(1740)农历二月初七日,太医院奉旨开始修书。参与修书的有太医院御医等40多人,誊录抄写、校对与绘制插图的有10多位,于乾隆七年(1742)完成。“1742年以英武聚珍本与尊经阁刻本印行,在全国推广。”   1749年,被定为太医院教科书。 吴谦和刘裕铎任总修官,钱斗保等任经理提调官,另有纂修官、效力副纂修官、校阅官、收掌官、誊录官、效力誊录官、英武殿监造等,福海位列誊录官首位。
        乾隆九年(1744)十二月十二日,鄂尔泰等人上奏皇帝奏请赏赐有关人员,嘉奖福海等誊录人员。所以这个针灸铜人准确说是乾隆九年铸造的。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