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追忆大师 > 正文
  • 读徐堇侯先生论中医药文化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5-11-29 19:00:28
  • 核心提示:徐堇侯 (1895—1979年),名恭懋,别署元长,斋名为“海棠巢”。1895年11月26日出生于乐清县乐成镇居仁巷一个著名乡绅家庭。18岁师从乐清儒医刘之屏学文及习医。197

    徐堇侯 (1895—1979年),名恭懋,别署元长,斋名为“海棠巢”。1895年11月26日出生于乐清县乐成镇居仁巷一个著名乡绅家庭。18岁师从乐清儒医刘之屏学文及习医。1979年2月20日因病逝世于温州,享年84岁。

    6401.webp.jpg

    徐堇侯先生不仅医术精湛,悬壶济世,被评为温州十大名中医之一,是永嘉医派人物,培养了一批中医人才。同时还广学博览,诗词曲赋、琴棋书画样样皆精,有“东瓯才子”之誉。2011年8月4日,由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在温州博物馆隆重举办《徐堇侯先生书画作品展》,引起各界空前的反响。

    细读徐堇侯先生的一生,来看中医药文化在中医人身上的体现,是十分深刻的。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儒生的济世利天下思想和医学的治病利世人的手段是完全一致的。

    徐堇侯先生出生于乐清著名乡绅家庭,祖上当年拥有三千亩田地。当时,完全可以走经济仕途,然而他走儒医的道路。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为指归。18岁时跟从乐清名儒、名中医刘之屏学文、习医达5年之久,后在家中继续自学中医及古典文学。1926年迁居温州后,在家仍坚持自学中医,又师事池仲霖、杨伯畴等名医。刘之屏、池仲霖、杨伯畴等均是陈虬温州利济医学堂第一届学生,故之,他成为利济医学堂第二代传人。1938年,他参加中医公会,在温州正式行医。1946年受聘于温州普安施药局常驻医师。给患者诊脉看病,喜用经方,辨证得当,用药中肯,治愈了不少病人,且性情温和,深得病家好评。

    1951年至1953年他应上海大中国图书局顾劼刚之邀,担任绘画编辑。先在书局当编辑,后到上海市中医进修班学习一年多,还请益过上海中医名流陆渊雷,这对他的中医生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55年5月,他成了温州市第一医院的一名中医师,负责中医科工作。

    徐堇侯先生青年时患伤寒病,以仲景经方治愈,病后身体虚弱,又其先辈偏多短折,遂立志学医。适业师刘之屏精通医理,主张吸收西医长处以充实中医。先生得刘氏薪传,又从族公徐浩如学疡科,兼读医籍,深窥秘奥。

    “医必须儒”,古有“秀才学医,笼中捉鸡”的说法,儒生学医能获到快捷的学习效果。

    徐先生常说:“一个秀才半个医,文是基础医是楼。”

    仁心仁术,医德双馨
    医乃仁术,良医具有三品,即仁爱、聪明、廉洁,而行三立,立德、立功、立言。

    据徐堇侯先生女儿徐成宁回忆:1926年,江苏直系军阀齐燮元与浙江皖系军阀卢永祥发生“江浙战争”,当时盘踞福建的军阀孙传芳也属直系,将率部抄袭温州。9月中旬,他们攻下平阳,进军温州,将去乐清。父亲获得消息后,用三万银元打通关节,劝退孙部不从乐清城关经过,使当地百姓免遭兵火之灾。至今,乐清人还称颂堇侯先生,秉承家风,扶危济困,乐善好施,乃仁爱之士。

    其弟子徐西楼回忆,先生诊病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无论老少贵贱,一视同仁,一律免费施医,尽心尽术,从不挟技渔利。一位慢性肾病患者,就诊频繁,由于家境寒素,手头拮据,常常为药费犯愁,先生慷慨解囊,直至其病愈。那人千恩万谢,送上几斤粉干聊表心意,先生仍婉拒再三。

    徐堇侯先生故居在乐清县东门居仁巷,与我住的乾元亨大宅一巷之隔,土改运动后其子侄两家搬迁入乾元亨大宅,与我是邻居。六十年代我师从周保康、李阆侯、周鹤龄先生习医。堇侯先生和诸先生是同龄人,亦是友好,均是我县乡贤、儒医,平日我师常谈及堇侯先生。因常有亲朋求请堇侯先生诊治,均由我陪同赴温州纱帽河于园请先生诊治。先生谦谦君子,温文儒雅,宽厚和蔼,平易近人。不但给前来求诊者细心辨证,大胆遣药,而屡起沉疴。诊后从不收诊费、伴手礼,还常留我吃饭。文革后期政,堇侯先生也常来乐清看望子孙,或与吴天五、苏渊雷几位诗友到雁荡山暂憩,诗酒唱酬。每来乐逗留时,病人闻风来求诊者众,我也来帮助,侍诊抄方,让我有学习先生临床经验的极好机会。先生每次诊毕,嘱我亦诊,并先问我该病人当为何病何症,当用何方何药?再传授先生辨证用药心法,谆谆善诱,如沐春风时雨,令我获益匪浅。

    他的医学特点是中西并重。先以西医的明确诊断,再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其治疗效果肯定好,他对湿温发热治疗有独到之处。如对中药常山一味,他运用自如,从先生仙逝以后,温州已经没有人会用这味药了。早年他偏重对时方的研究,中年他转向对经方的探索,对皇汉医学尤为推崇。晚年他熔经方时方为一体,已经达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民间有“徐一帖”之美誉,赞其药到病除,一帖便奏奇功。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徐堇侯青少年时,就转益多师,得诸多名师教授,如陈介石(维新三派东瓯三杰之一)、刘绍宽、朱鹏等以致能在经史、中医、绘画、书法、诗词、琴箫、昆曲、武术、棋艺等各个领域均有不同凡响的建树。广学博览,而有“东瓯才子”之誉。其文友夏承焘盛赞其品德,誉为“永嘉医王,雁荡山贼”,即称其有菩萨心肠,康乐风流。吴鹭山曾有诗云:“繁灯惊得林鸦散,为有医王山贼来。”
    徐堇侯先生还有信陵君、孟尝君之遗风。每到周末,家里总是高朋满座。如论医的有郑仰之先生,沙骥夫先生;有论易经的吴天五先生;有论书画的吕灵士、林剑丹、林秉达、陈天龙等人;有搞昆剧的陈适先生:有做烹饪的、公园里的花匠来请教如何种兰花的,还有照相业三剑客陈明滔、邵家业、陈宝国等先生。

    徐堇侯先生教授学生,因材施教,谆谆善诱,诲人不倦。十分重视学习中医必须打好古文基础。黄宗南回忆跟随徐堇侯先生学医,“一开始他就教我很多的古文,如《史记》、《左传》、《古文观止》、《清文评注》、《唐诗宋词》等等。我的国学基础全拜老师所赐,通读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时病论》等等,尤其是《本草纲目》必定要我背的滚瓜烂熟。”徐西楼也说:“先生先系统地教我们精读《战国策》、《史记》、唐诗宋词等等经典著作。并且要求做到字词句落实,许多名篇更要熟读背诵。而后才开始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的学习。经过前期的铺垫,后面阅读中医古籍就顺畅多了。”

    广学博览,多才多艺

    徐堇侯先生广学博览,多才多艺,都是他性情中的事。他的书画,无不信手拈来,触笔成春。《美术报》作这样评价:对他来讲绘画虽只是业余之事,这种非功利、非职业的创作心态,恰恰成就了这位艺术家。国画方面,他尤长意笔花卉,落笔苍劲郁勃、端庄灵动,设色艳而不俗,画格在艺坛上享有高誉,是永嘉画派的传承者和开来者,并成为近现代温州文人画的代表人物。

    堇侯先生的国画,上海艺术家徐建融评论:早年的作品,山水出于“正统派”……出规入矩,法度森严,笔墨松灵,设色淡冶,空明静寂的意境,俨然明清的气息。先生晚年的作品,于恽东园“写生正宗”用功特勤,……笔的轻、重、垂、疾、徐、粗、细、长、短,墨的枯、湿、浓、淡、疏、密、聚、散,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粗头乱服而不失正,精、气、神的郁勃飞动,若不可抑止。……水墨之外,更多作重彩,凡牡丹之雍华,冬梅之劲艳,春兰之葳蕤,芙蓉之斓斑,夹竹之浓郁,萱草之鲜盈,水仙之清洁,无不信手拈来,能触笔成春,以气盛格清称。一般气盛者格易俗,而格清者气易靡,先生两能之,可见其深厚的功力和修养。

    堇侯先生的书法,温藉书法家林剑丹评论说:“初以钟繇为指归,晚乃往来米癲,高古沉著,于温州前辈中原已独树一帜,此时复因手颤眼花,笔下反添得一番萧疏老苍之气,沉着之余更增飞动之感,骨丰肉腴,入妙通灵,超逸优游,神采飞扬,与以学问著称而兼通书法诸前辈相比,先生则艺与学相称,意与法相得,我传统所推崇之真正艺术家,先生可以当之无愧。”

    徐堇侯先生多年积有《海棠巢医案》、《海棠巢医学随笔》等医学著作,于十年动乱中被毁,甚为惋惜。他的书画作品,也大多散藏于民间。

    今作七绝一首,不计工拙,以殿此文。诗云:

    于园有幸索经方,春雨轻轻带嫩阳。
    高曲而今成绝响,杏林长忆大医王。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