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名著广览 > 正文
  • 《中西医比较》自序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9-05-24 15:58:20
  • 核心提示:笔者在香港执教中医经典课程多年之后,于2002年开设“中西医比较”课程,作为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中医学院共同的选修课,连续为六届学生进行了讲授。

    笔者在香港执教中医经典课程多年之后,于2002年开设“中西医比较”课程,作为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中医学院共同的选修课,连续为六届学生进行了讲授。本书在综合2005至2007年讲稿与课堂答疑的基础上,汇集了近年来的一些思考及相关资料而成。贯穿于本书的基本思想与观念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回到文化原典

    所谓回到文化“原典”,是要追溯并且忠实于东西方哲学、科学以及中医学、西医学成熟时期原始经典著作的学术思想原意。

    中医学的原典是春秋秦汉时期的中国哲学和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经典医著。中医学原典引领中华民族的医药卫生事业两千多年。如今西医学已逐步成为世界主流医学,在中西医并存的中国,我们没有回到文化原典上认真思考和研究东西方文化、哲学、科学、技术,也没有完成其在近代中国的整合与重构。

    回到原典,既要回答什么是中医,中医是怎么来的,也要回答什么是西医,西医是怎么来的。这是中西两种医学资源在中国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健康发展、妥善管理的根本性学术问题,也是中医学走向世界时我们首先要向世界阐明的根本性学术问题。这也是当年首次开设“中西医比较”课程时的出发点、立足点。

    同者求同存同

    本书讨论的东方与西方哲学,主要是春秋秦汉时期以中国为代表的哲学和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西方哲学。自古以来东西方哲学交流十分有限。而一百年来东西方哲学之间的比较与交流长期沉溺于误解与隔膜之中。然而令人倍感庆幸的是,当代台湾辅仁大学为首的一大批汇通中西的哲学大师,率先走在东西方哲学交流与比较的前沿。半个多世纪以来,罗光、李震、邬昆如、曾仰如等哲学大师先后出版了多种东西方文化、哲学、形而上学比较研究的著作。

    古往今来同类学科之间交流、比较、研究的主体目标在于同者求同、存同。这当然也是同类学科在存同意义上发展、提高的最好方式。应该说,同者求同、存同是同类学科发展、提高的一般原则或普遍规律。东西方哲学之间的交流、比较、研究如此;不同国家、地区的物理学、化学之间交流、比较、研究也如此。现代医学之间的交流、比较、研究如此;中医学以及其他传统医学之间的交流、比较、研究亦如此。

    异者求异存异

    异者求异、存异,是不同类别的学科之间交流、比较、研究的主体。不同文化、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比较、研究的核心在于存异,其目的如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合而不同”。例如,哲学与物理学、化学之间,各自其不同的发生、发展轨迹。不能以哲学与物理学、化学不同的历史轨迹评判对方的是与非、优与劣、进与退。哲学孕育下的中医学与近代物理学、化学孕育下的西医学之间,当然也是如此。

    中医学展现的是生命过程中表现在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即证候。于是中医在哲学的指引下,由整体层次上的证候出发而向上探求,于是懂得了“天道之人”“人道之人”“个体化之人”的整体生命之人。从而形成了以藏象为核心的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西医展现的是层层深入的人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于是在物理学、化学的指引下,把层层见到的结构与功能加以研究总结,形成了西医学的基础理论体系。

    《大学》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智慧地概括了人类科学发现的真实过程。人类一切知识的获得,皆始于“格物”。“格物”,即分门别类的研究事物;而其中的“格”字,即严谨地度量、鉴别,加以区分的意思。当人们将天地万物区分到细而又细、准而又准的极致之时,人类对每一事物的新认知便由此产生。所以分门之后而累积的别类知识,人们便称之为科学。由此可见,知识就是科学,科学就是分科之学,亦即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

    基于《大学》的明训,在中医学与西医学各自的学科定位上,需要格物致知精神。中医从业者一定要明白,认识自我、守定自我、发展自我、不走弯路,这是中西医并存环境下首当其冲的文化精神和科学态度。

    在成熟的科学之间,用一类学科的观念与方法解释或改造另一类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对科学发展历史与规律的严重颠覆,是制造混乱的错误做法。毋庸讳言,当代中医学领域流行的中医西医化,严重背离了异者求异存异的原则。

    存同存并 不铸大错

    一百多年来,我们错将落后挨打的原因归咎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由此患上了严重的民族文化自卑症。处于这一文化大背景下的中医学,无可逃遁地陷于空前的文化心理失衡,致身于中西医结合名义下的中医西化怪圈之中。

    2002年,笔者在“中西医比较”第一堂课上,对学生们讲过四句话:“知此知彼、少走弯路、饱拥知识、健康成才。”其中“知此知彼”是希望从源头上懂得中医,也认识西医;“少走弯路”是希望不要误入中医西化的歧途;“饱拥知识”是指青年学子在校学习期间应当努力掌握完整的、系统的中医学知识结构体系;“健康成才”是指大学培养的基本目标,也包括对当代中医大学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的忧虑,以及开设“中西医比较”课程的愿望与目的。

    陈之藩在其《不铸大错》一文中说:“一个研究组织,也像一个人一样,成功的关键有二:第一是防止错误,第二是改正错误。”“防止错误需要远见,改正错误需要勇气。一个人有远见又有勇气,自然容易成功;一个组织有远见又有勇气,自然容易成功。”因为“这个实验室是一个不铸大错的小熔炉”。

    愿我们抓紧哲学补课,恪守文化底线,敬畏生命,忠于职守,努力在中医学术上防止错误、改正错误,少走弯路、不铸大错。这也是贯穿于本书始终的宗旨。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