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历代名医 > 正文
  • “医圣”张仲景

  • 来源: 作者:章原 时间:2015-12-14 08:43:13
  • 核心提示:医学的发展轨迹从来都与社会的现实医疗需求密不可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战火绵延,大规模的疾疫多次流行,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苦难。作为医学上予以回应的代表人物,便是被后世


    医学的发展轨迹从来都与社会的现实医疗需求密不可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战火绵延,大规模的疾疫多次流行,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苦难。作为医学上予以回应的代表人物,便是被后世尊为“医圣”的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一般认为系南阳郡人(现河南南阳)人。其生卒年不详,只能推测其生活于东汉末年。据传曾以举孝廉的身份入仕,后来官至长沙太守,因此又被称为“张长沙”,其方也由此被称为“长沙方”。还有传言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每逢初一、十五便停止办理公事,专门为百姓疗疾,但这些都并无确切的证据。

    张仲景年轻时曾向同郡的医家张伯祖学医,可惜的是,张伯祖的事迹也不可考。张仲景习医与其家族所遭遇的不幸有关,据他自述,其宗族原有两百多人,但在当时疾疫流行的情况下,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就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亡,其中十分之七的人都死于“伤寒”。在相继痛失亲人的刺激下,张仲景立志发奋钻研医学,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既十分注重吸取前人的经验,刻苦钻研《素问》《灵枢》《八十一难》等古代医学书籍,又广泛搜集当时医家、民间的实践医疗经验,同时又结合个人丰富的临证经历,最终凝聚成《伤寒杂病论》这样一部医学史上的经典著作。

    《伤寒杂病论》原书共有16卷,从书名可推测该书主要内容包括“伤寒”与“杂病”两部分。但乱世之中书籍保存诚为不易,该书很快便散佚不存。西晋时,王叔和对其进行了搜集整理,将与伤寒有关的内容编排整理为《伤寒论》,而杂病部分的内容却不知所终。直到宋代朝廷对医书进行大规模整理时,偶然在书库中发现一本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其余部分则论述杂病和妇科病。于是整理者删去伤寒内容,保留杂病和妇科病,并把方剂分列各证之下整理成册,更名为《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刊行于世,一直流传至今。

    20151214091926.jpg

    虽然《伤寒论》《金匮要略》都经过后人编选,即便二书合为一编,也与《伤寒杂病论》原著面貌不同,但仲景学说和思想能够赖以保存,也算得上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

    《伤寒论》一书10卷,计397条,全书专门论述伤寒。按中医学所说的“伤寒”并非现代医学意义上的伤寒,也并不是某一疾病的专门病名,广义上是古代对多种外感热性病(包括现代医学的多种急性传染病)的通称。《黄帝内经》中对其性质与转变过程已经有简要的论述,秦汉时期的医疗实践中也不乏相关的探讨,张仲景的贡献在于,在前人的基础上,以“六经”伤寒,即根据临床症状等的不同,将外感性疾病进程划分为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和三阴(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三阳与三阴的名称与经络学说中的名称一致,故此称为“六经”。

    确定以六经论伤寒的意义不言自明,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外感性疾病,医家可以据此来分析疾病症状证候,根据六经病症表里、阴阳、虚实、寒热等不同情况来确定治疗原则,表证用汗法,里证用下法,虚证则补,实证则泻等,也就是后世所说的“辨证论治”。比如说太阳病阶段,为伤寒的第一阶段,病邪尚浅,主要症状包括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治疗上如果表虚有汗,则可用桂枝汤解肌,如果表实无汗,则宜用麻黄汤发汗等。

    与《伤寒论》相比,《金匮要略》则专论内、外、妇科等杂病,其中又以内科杂病为主。该书同样也遵循了辨证论治的精神,只是其分证并不以六经划分,而是以病症分篇,以脏腑论杂病,依据病机相同、证候相似或病位相近者数病一篇,这实际上确立了中医脏腑辨证论治的原则,在医学史上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金匮要略》对于病因的分析也很精到,认为纵使千般疾病,其因不外三条: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因;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是外因;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为不内外因。后来南宋医家陈言所提出的“三因学说”,便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概括而成。

    《伤寒杂病论》还被称为“方书之祖”,这一评价很好地体现出了张仲景对于方剂学的卓越贡献。《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均保存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方剂,除重复的药方外,两书共载方269首,使用药物达214味,基本上涵盖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均是代表性名方。除了存留之功外,这些方剂大多严格遵循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法度严谨,同时又能根据病情变化有所加减,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在临床实践中疗效可靠。《伤寒杂病论》中所载药方经历代医家反复应用而长盛不衰,体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因此又被尊之为“经方”,医家中宗其方在学术观点上自成一派者便被称为“经方派”。

    总体而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医学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医学经典之一,特别对于中医学的临床医学发展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为后世临床各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不仅是我国历代医家必读之书,而且还广泛流传到海外,东亚各国医界莫不将其奉为至宝加以研读,在日本的汉方医学史上,甚至还出现过专宗张仲景的“古方派”。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