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养生应用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东方养生 > 养生应用 > 儿科 > 正文
  • 颈淋巴结结核

  • 来源:《中华养生大全》 作者: 郑江澜 王霞芳 时间:2007-02-07 11:10:42
  • 核心提示: 颈淋巴结结核是由结核杆菌侵入颈淋巴结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疾病。多见于儿童,好发于颈部及耳后,起病缓慢,初起时可见颈部一侧或两侧结核如豆,皮色不变,推之能动,不觉疼痛;以后逐渐增大,肿块与皮肤粘连,推之不能活动,累累如串

     颈淋巴结结核是由结核杆菌侵入颈淋巴结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疾病。多见于儿童,好发于颈部及耳后,起病缓慢,初起时可见颈部一侧或两侧结核如豆,皮色不变,推之能动,不觉疼痛;以后逐渐增大,肿块与皮肤粘连,推之不能活动,累累如串珠状,如液化成脓时,按之有波动感,皮色转暗红;后期如溃破,脓水清稀,夹有破絮状物质,疮面苍白,四周皮肤紫暗,可形成窦道,伴食欲不佳,潮热,盗汗,面色苍白,头晕,全身不适感觉。确诊可依据结核菌素试验及摄胸片。

        中医将颈淋巴结结核归人瘰疬范畴。俗称“老鼠疮”、“疬子颈”等。病因为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热内生;或肺肾阴亏,阴亏火旺,灼津为痰,痰火凝结,而致结聚成核。

        [临床表现]

        颈部结核,初起皮色不变,推之能动;中期结核较大,与皮肤粘连,推之不移;或化脓溃破,形成窦道。

        [辨证分型]

        分三型。痰气凝结型:初起局部肿核坚实,不红不痛,推之可动,全身症状多不明显,体瘦,纳呆,舌淡,苔薄,脉细弦。②阴虚内热型:局部微红热,按之稍有疼痛,伴潮热,盗汗,颧红,纳呆,溲赤,舌红,苔少,脉细数。③气血两亏型:疮面溃烂,脓水淋漓,肉芽淡红不泽,疮周皮下潜行,伴虚热不退,自汗盗汗,体倦神萎,形瘦食少,舌淡,苔白,脉虚弱。

        [养生及治疗原则]

        疏肝解郁,健脾化痰;或滋肾补肺。

        [养生及保健方法]

        1.药物法  可应用疏肝解郁,健脾化痰的中药,如柴胡、当归、枳壳、青陈皮、制半夏、夏枯草、瓜蒌仁、象贝母、牡蛎、山慈姑。再随证分型选用中药,如阴虚内热型选用生地、麦冬、百部、地骨皮、玄参;气血两亏型选用熟地、当归、白芍、党参、黄芪。②中成药选用小金片、内消瘰疬丸、芋艿丸、夏枯草膏;如有虚象,加用十全大补膏、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③有化痰散结作用的单味中药有僵蚕、夏枯草、象贝母、山慈姑;补虚中药有沙参、十大功劳叶。

        2。外治法  初期外敷冲和膏或阳和解凝膏加黑退消盖帖。②中期液化成脓,可考虑切开排脓,溃后用七三丹掺于药棉,纳入溃口,外敷红油膏。③如有空腔或窦道时,用千金散药线或药棉腐蚀管壁,也可手术将坏死组织刮除;如脓腐已尽,新肌红活,外用生肌散、白玉膏。

        3.火针法  用最细的注射针,置于酒精灯上烧红,对未溃者自核正中刺人核心。每核1针,3~51次。用于结核性淋巴结炎。

        4。腐蚀疗法  用白降丹加面粉水调后搓成药条,阴干后备用。治疗时将药条插入肿块中心,使病变组织坏死、脱落,然后用生肌药收口。用于个别孤立难消的肿块。

        5.食疗法  香梗芋艿30(切片),陈海蜇(漂淡后),大荸荠4(切片),同煮加盐。每日2次,连服数星期或数月。有消疬散结,清热止渴,补益肾精的功效。②鲜桑椹子(洗净),每次60。每日2—3次,连食数日或数星期。有清热滋阴,软坚散结的功效。③蜈蚣10(用小火焙干研细末,分3),鸡蛋1(去壳),加1份蜈蚣粉,放碗内调匀,隔水蒸熟。分2次服食,隔数日1次。有攻毒散结祛风的功效。④海藻15,昆布15,瘦猪肉100,加水适量,共煮至肉烂,饮汤食肉。分次食,常服食。有清热散结。化痰软坚的功效。⑤海带60,薏苡仁30,加水煎煮。每日1剂,常服食。有化痰软坚,利水泄热的功效。

      [按语]

      儿童要按期接种卡介苗,尽量避免与结核病患者接触。患儿注意营养,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的摄人,避免剧烈运动。颈淋巴结结核经治疗,大多预后良好。颈部肿块在临床上甚为多见,需早期诊断,早期诊疗,控制病情,以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