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东方养生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东方养生 > 四时养生 > 正文
  • 夏秋保健 莫忘防湿护脾

  • 来源:上海中医药报 作者:孙清廉 时间:2015-09-23 10:26:48
  • 核心提示: 夏秋季节,特别是夏秋之交(在中医学中称为“长夏”),由于天热多雨,水气上腾,湿气最盛。所以,在夏秋发生的疾病中,因寒湿引起的疾病,占了绝大多数。然而酷暑盛夏,人们大

        夏秋季节,特别是夏秋之交(在中医学中称为“长夏”),由于天热多雨,水气上腾,湿气最盛。所以,在夏秋发生的疾病中,因寒湿引起的疾病,占了绝大多数。然而酷暑盛夏,人们大都重视防暑降温,避热趋凉,却往往忽视了寒湿对人的伤害,这是很不明智和应该注意的。
     

        中医学认为,湿为阴邪,其性凝滞收引、澄彻清冷,最易伤人阳气。湿邪还具有潮湿、黏滞、重浊、不易速去等特性。湿邪侵袭人体,留滞脏腑经络肌肉,使气机升降失常,最容易引起头身困倦、四肢酸懒沉重、关节疼痛、肌肤麻木不仁、胸脘痞闷、大便溏泻、小便浑浊、妇女白带增多、湿疹流水等症状,而且往往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多由于夏秋多雨,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内湿则主要与脾的关系密切,因脾主运化水湿之故。若脾虚而失健运,水湿则会停聚而生。内湿、外湿虽有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往往相互影响。伤于外湿,湿邪困脾,不能健运,则湿从内生;而,脾阳虚损,水湿不化,亦易招致外湿侵袭。湿邪为患还有湿热、寒湿之分,但在夏秋之交,以寒湿伤人最多,其中最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情况:
     

        1.阴暑 古人认为,“暑月受寒,静而得之者为阴暑”。是指白天或夜间休息之时,过于避热趋凉而感受风寒湿邪,出现身热头痛,无汗恶寒,关节酸痛、胸闷呕恶、肌肉麻痹拘挛等症状;夏秋引发的感冒,多为暑湿外感,其特点是头痛身重、头身如裹。若为胃肠型感冒,还会兼有呕吐、腹泻等症状。
        2.居处潮湿 或休息时坐卧湿地,或涉水淋雨或水中作业,或汗出沾衣,或头身大汗淋漓突然用冷水浇头冲身等,均容易引发和使原有关节肌肉病变加重,表现为关节肌肉沉重酸痛、或麻痹拘挛等。
        3.夏秋最容易诱发胃炎肠炎 夏日睡卧贪凉,或夜间睡卧之时突然风雨交加而又缺乏防护,或素体脾肾阳虚又贪吃生冷瓜果,皆易引发胃肠炎症,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
     

      综上所述说明,长夏的自我养生保健,加强防湿护脾极为重要。
        (1)改善居住环境 不要居住在低矮潮湿之地。晴天应多开窗通风,勤晒衣被,阴雨天外面湿度太大时则应少开窗,或利用电扇、空调、电热毯、电熨斗等的除湿功能,以保证室内湿度在60%以下,保证衣被干燥清爽,免受湿气之害。潮湿较严重的地区或住一楼的居民,最好购买一台“除湿器”,除湿功效更好。
        (2)避免外感寒湿 夏日避暑不要过于避热趋凉,不要露宿室外或睡于室内风口处,不要在野外阴寒潮湿之地休息和消暑纳凉;在睡卧之时,开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也不宜让电扇高档直吹身体。天再热也不要赤身露体,睡眠最好穿个背心,或用毛巾被将腹部遮盖,以免夜间风雨来临遭受寒湿侵袭;要尽量避免涉水淋雨、水中作业、汗出沾衣。在运动与劳作之后,全身壮热与大汗淋漓之时,应及时擦干身体,不可为贪一时之快而用冷水浇头冲身。
        (3)注意调整饮食 饮食宜清淡,宜少吃油腻食品。古人有秋瓜容易坏肚之说。所以入秋之后,宜少吃生冷瓜果。老人、儿童和体弱多病者,尤不可贪食冷食冷饮,以防内伤脾胃之阳。
     

        (4)吃些健脾食品 在夏秋季节,应适当进食一些具有健脾、厚肠、除湿、利尿作用的药食,如扁豆、绿豆、薏苡仁、山药、芡实、赤小豆、莲子、藿香、荷叶等,以增强脾胃的运化和消化功能(其中最常用最方便的是粥食,如绿豆粥、薏苡仁粥、赤小豆粥等)。    
        (5) 重视强身健体 年老体弱、脾肾阳虚而湿重之人,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温肾、健脾、助阳等法则(如藿香正气散、三仁汤等)进行调治,以增强体质,减少寒湿之邪伤人。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