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东方养生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东方养生 > 情志调摄 > 正文
  • 浅谈中医情志养生

  • 来源:中医药文化 作者: 时间:2009-11-30 15:25:00
  • 核心提示:  现代社会,情志致病的发生率有攀升的可能。中医学认为,人体是统一的有机整体,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既是心的功能,又与五脏功能活动密切相关,“心藏神,在志为喜”“肝藏魂,在志为怒”“脾藏意,

      现代社会,情志致病的发生率有攀升的可能。中医学认为,人体是统一的有机整体,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既是心的功能,又与五脏功能活动密切相关,“心藏神,在志为喜”“肝藏魂,在志为怒”“脾藏意,在志为思”‘‘肺藏魄,在志为悲”“肾藏志,在志为恐”。正常情况下,各种情志刺激作用于心神,表现出不同的情志变化和不同的生理适应性反应,通过心神的整体调节和局部之间相互制约而缓解或消除。但当形成刺激的因素突然、猛烈,超过了机体所能适应的限度时,就会出现过激的情志变化,使人体功能发生障碍,心神的整体调节作用和各脏之间的协调制约关系遭到破坏而发生疾病。一、形神不一,七情致病

      《黄帝内经》中将精神对形体的作用列为重要的致病因素。《素问·生气通天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因为形是藏神之舍,神是形体的主宰,所以精神失调,或持久的不良刺激可以使人体发生疾病,甚至引起死亡。由于不同的情志变化分别体现着不同脏腑的生理功能,因此,情志过激致人发病也往往通过不同的变化,影响到不同的脏腑,出现各脏腑功能失调所特有的症状,如怒伤肝、喜伤心、思虑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灵枢·口问》提及:“心者,五藏六府之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藏六府皆摇。”所以情志的刺激,虽能影响相关内脏,但首先影响的是心的功能,然后分别影响其他各脏腑之功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喜怒不节……生乃不固”,《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明确指出七情内伤导致脏腑气机阻滞,精神状态与疾病发生的密切关联性。

      二、精神养生,预防疾病

      暴发性的精神刺激,如突如其来的惊恐,意料之外的巨大打击或重大收获,难以忍受的伤痛,巨大的事变或灾难等,这些强烈的突发的刺激,使人气血逆乱,阴阳乖戾,从而导致一些暴病、急病的发生,甚至死亡。渐进的精神疾病,往往是因为某些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未获得解决或实现而引起,如精神紧张、思想矛盾、思念忧虑、家庭不和等,心境起伏变化同样能伤人精气,致人疾病。针对现今常见的情志问题,恐慌、焦虑、郁闷等不安情绪,要如何避免或缓解?可尝试在经典中寻求防治之道。   

      1.不妄作劳

      《素问·经脉别论》“生病起于过用”。《素问·汤液醪醴论))“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神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素问·上古天真论》:“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美其食,乐其俗,高下不相慕”。精神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神气清净而无杂念,不妄动、用之不过,专而不乱可达真气内存,心神平安。要求人们做到:能自我控制情绪,摆脱社会不良风气的干扰;适应社会环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以平常心对待名誉、地位、利益的得失;保持无恼怒、无怨恨的情绪,言行思维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这样,便可以减轻精神负担,得到平静、愉快的生活。《老子》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没有非分之想,常知足,进退有节,那么形体就不易衰惫,精神也不易耗散,才能保持长久。说明精神劳伤和各种情志刺激太过,都可以使人损伤精气,以致精伤形衰。

      2.静养心神

      《灵枢·本藏》谈及“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说明人的精神意志不但能控制人的意识、情感、欲望、行为等,而且对人体适应外界的寒热等生活环境、条件的变化,起重要的调节作用,说明人的精神与健康,是密切相关的。摄生养神,关键在于锻炼自己的意志,陶冶情操,注意精神调摄,使精神安于形体,才能形神两全。

      养生家认为静养最重要在于养心,心是人的主宰,也是精气神的主宰。炼精、炼气、炼神,都须先从炼心开始。“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心虚则神守,心灭则神存”。“养心之要,在养得此心一团寂寞恬淡,虚静无为;养得此心一团活泼生机,生趣盎然;养得此心一团廓大无伦性天浑然州¨。即是在养此天地之真机生趣。《素问·举痛论》云“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说明欢愉喜悦的情绪,能使气血营卫畅达无滞。《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素问·痹论》说“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嵇康《养生论》说“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指出人的精神情绪稳定,藏守于形体,脏腑功能才能协调平衡,正气充沛,维持人体健康。若情绪时时亢奋躁动不安,精神就会因之而涣散,不能控制形体。所以养生以养神养心为首要,保持静养,思想清静,畅达情志,使精气神内守而不散失,保持人体形神合一的生理状态,心神清明,则血气和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3.移精变气

      人在逆境中容易烦闷、忧愁、沮丧。学习移情的方法,“移精变气法就是将精神意识活动从内心困扰的焦点上转移、分散到其他方面去,缓解或消除由此而引起的病理改变”。情绪不佳时可以藉琴棋书画,转移情志,陶冶性情;听听抒情的音乐,观赏一场喜剧,看看青山绿水,暂时能忘却忧愁,精神振奋,就是移情易性的功效。一般而言,顺境时快乐容易,逆境时快乐很难;但是达观、明理、意志坚强的人:仍然能在逆境中泰然处之。人在逆境,能做到静神少虑,处世豁达、谦让和善,不为琐事劳神,不患得患失,保持精神畅达乐观,更应有为有守,才能心安理得,平静生活,积极准备迎接下一个机会的来临。

      4.顺应环境,调控形神

      古代养生家,注重人的精神意志必需顺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使机体内外环境相协调,就是顺应气候的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适应世俗社会,“高下不相慕”,“合于道”,“德全不危”。如此所谓“从之则苛疾不起”,而“逆之则灾害生”,就是从心理上适应自然界的规律、社会环境,如果违逆了正常规律的变化,则会招致疾病发生。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不要自负太高,有自知之明;不要贪欲过多,能知足常乐;不做昧心欺人之事,心境就能安定平静,不会怨天尤人自寻烦恼,更不会惊慌恐惧。一个有画好道德修养的人,心境高远,不谋私利,则精神内守,五脏安和,自然身体健康长寿;反之,如果欲求过多,思虑过甚,成天神不守舍,白天吃不下,夜晚睡不着,导致精神和躯体功能失调,疾病连连。

      嵇康《养生论》:“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所以,善于顺应自然规律社会环境,实现精神意志的自我调控,养心与养德相结合,动与静相结合,静养心神之时,又适度动以身形,劳而不倦,心身兼养,是精神养生的关键。谨奉先贤生生大德,梳理经典中不妄作劳、静养心神、移精变气、顺应环境调控形神等养生智慧,希望对在逆境中的人们正视精神摄养,保持身心健康有所裨益。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