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东方养生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东方养生 > 名人养生经 > 正文
  • 陈直的养气七法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6-03-28 13:41:54
  • 核心提示:“气”为人之本,流淌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祖先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 万事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中医治


    “气”为人之本,流淌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祖先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 万事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中医治病的原理就是治理能量,即所谓的“调气”。宋代养生大家陈直曾在《寿亲养老书》书中总结出一套与“气”相关的“养生七诀”值得老年人借鉴。

    少语言,养气血 我国古代很早便有“寡言”养生的观点。孙思邈认为“多言则气乏”,说话过多,人处于亢奋状态,气血上冲,代谢加速,消耗肺气,影响呼吸器官的正常功能,容易疲乏无力,气短没精神,中医称之为耗气伤神。少言养生就是不能随意让肺气耗散,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一天到晚不停地说话,可使气得以充养,反之则令气耗散。

    戒色欲,养精气 《黄帝内经》记载:“夫精者,身之本也。”精与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密切相关,因此,保精护肾是强身的重要环节。精乃肾之主,房事过度会泄掉人的精气,伤及肾精,耗散精气,进而伤及其他脏腑,影响身体健康。因此,节欲养精是养生一大原则,老年人要戒掉情色欲望,有助于养肾护精气。

    薄滋味,养血气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消化功能逐渐较弱,饮食要清淡,多吃蔬菜、瓜果,少吃肥肉、辛辣、油腻等肥甘厚腻的食物。饮食过于追求“重口味”容易导致脂肪肝、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清淡饮食并不是不吃肉,而是食物的选择和摄入要尽量低盐、低脂、低糖、低胆固醇,“薄滋味”才能调养血气。

    咽津液,养脏气 古代养生家常把唾液称为琼浆、金津,认为“津”是延年益寿的良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唾液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唾液是人体的精华。口水中含有蛋白质和多种微量元素,可以消炎、固齿、助消化。中医认为,津液还有灌溉、滋养五脏六腑的作用。因此,平时老人可采用“吞津”法养生,即用舌头舔唇、齿、上颚等部位或在口腔内搅动,待口水增多,在口中鼓漱吸吮后,再慢慢咽下,可以滋养肾精,起到保肾、养脏气的作用。

    莫嗔怒,养肝气 肝有调节人整体的疏泄功能,不仅是促进其他脏腑气机正常升降的基础,也是维系精神情绪正常的关键。中医认为“怒为肝之志”,经常发怒会导致肝气持续处于上行状态,肝气上逆,同时血液随气上逆,造成肝郁不疏,情绪与“肝火”关系极为密切,不良的情绪刺激会导致肝脏损害,而肝脏损害又会加重情绪失衡,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怒则伤肝”。若要肝气顺达,疏泄正常,就要“克嗔戒怒”,防止过度的情绪波动,学会用宽容、平和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美饮食,养胃气 胃气泛指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脾胃功能好,吸收充分,供应到人体各个脏腑器官,血液津液的物质就充足,人体生长就旺盛,生命力自然强大。如果脾胃功能差,机体得不到滋养,就会百病缠身。养胃气关键在于饮食有节制,均衡营养,合理搭配,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可粗细粮搭配、荤素搭配、主副食搭配、干稀饮食搭配,使饮食多样化,吃什么食物都感觉甘美。同时,进食要规律,要按时按量吃饭,切忌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这就能养胃气。

    少思虑,养心气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主管人的精神活动,心气不足就会出现心慌、乏力、自汗等症,还会导致其他脏器病变。现代人由于过分在意个人得失、名誉地位,有时往往思虑过多,重压之下损耗了心气。中医讲“思伤脾,忧伤心。” 现代医学也证明了人的心情与人的健康有直接的关系,很多疾病是从忧愁、生气、压抑而得的。凡事不要过分思虑,更不要钻牛角尖,放松心情,减少对心气的损耗,就可补养心气。

    陈直的“养气七法”,言简意赅,易读易记,老年人借鉴效仿,定会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