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药膳食疗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药膳食疗 > 药粥 > 正文
  • 身有疾患 对症选粥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5-05-28 20:10:44
  • 核心提示: 粥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民间一种独特的传统饮食方法。宋代陆游有《食粥》诗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北宋张耒

     粥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民间一种独特的传统饮食方法。宋代陆游有《食粥》诗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北宋张耒《粥记》言:“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为饮食之妙诀。”

        粥,俗称稀饭。用适当的中药和具有药用的食物与适量的米同煮为粥,叫作“药粥”,如林黛玉喝的“燕窝粥”。药粥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部分,它是以药治症,以粥扶正的一种食养食疗方法。从汉代名医张仲景就开始了药粥的应用。宋代已有《粥品》一书问世,官方编纂的《太平圣惠方》,共载药粥方129种;明代高濂的《饮馔服食笺·粥糜类》中共收粥品38种;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共收粥50多种;清代曹慈山的《养生随笔》中则收载了100多种,可谓洋洋大观。

        如身有疾患,可对症选粥。体质衰弱,可选用人参粥、山药粥、何首乌粥、黄芪粥等;肺结核可选用百合粥、茯苓粥、燕窝粥;胃脘疼痛,可选用砂仁粥、莱菔子粥;急性胃肠炎,可选用车前子粥、马齿苋粥;肺热咳嗽,可选用贝母粥、竹沥粥;慢性肾炎,可选用茯苓粥、生地粥、太子参粥等。

        现代不少医家继承古方,古粥今用,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新药粥方。著名老中医岳美中,从习用黄芪粥治疗水肿的记载,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自拟了一种复方黄芪粥,应用于慢性肾炎,收到理想效果。南京中医药大学邹云翔教授,每逢诊治老人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时,常嘱病家多吃荷叶粥,以降低血压和血脂,效果也颇满意。

        但是,最近也有人指出,吃粥伤胃。因为粥的水份较多,消化液如唾液和胃液会被稀释,容易使胃膨胀,影响胃的消化功能。喝粥的最大缺点是无法细嚼慢咽,食物不与唾液混合会加重胃的负担。唾液中含有淀粉酶,这种酶混在食物之中,再经胃肠吸收,喝粥时消化酶无法完全与食物混合。因此,病人在用食粥调养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急性胃肠炎,或慢性胃肠炎急性发作,此时吃粥只能适得其反,加剧病情。只有让胃肠适当休息一下,吃粥才比较理想。中、老年人食粥时温度要适宜,并注意不要食用过多。现介绍几则粥疗方,供选用。

        粟米粥:粟米、大米各50克,白砂糖适量。将粟米、大米淘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为稀粥服食,每日1~2剂,喜好甜食者,可加白糖适量同煮服食。可健脾和胃,补虚疗损。适用于脾胃亏虚,反胃吐食,大便溏泄,产后及病后体虚,食欲不振,头目眩晕等。

        人参粥:人参5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将人参择净,切为薄片,用冷水浸半小时,水煎取汁,共煎两次,二液合并,分为两份,每取1份同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2次,早晚各服1次。或将人参研为细末,待熟时调入粥中服食。可大补元气,补益脾肺,生津止渴,安神定志。适用于心悸,面色苍白,气短汗出,肢冷,心悸怔忡等。

        猪肚粥:熟猪肚、大米各100克,调味品适量。将猪肚切丝;大米淘净,与猪肚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煮到粥熟后,葱 花、姜末、食盐、味精等调味,再煮一、二沸服食,每日1剂。可健脾益气,升阳举陷。适用于慢性胃肠下垂,头晕目眩,纳差食少,肢软乏力等。

        牛乳粥:牛乳适量,大米100克,白糖适量。将大米淘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粥,待煮至半熟时,去米汤,加乳汁、白糖,同煮为粥,每日1剂。可补虚损,健脾胃。适用于气血亏虚,头晕目眩,肢软乏力,乳汁缺乏等。

        阿胶粥:阿胶10克,大米100克,红砂糖适量。将阿胶捣碎备用。先取大米淘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为稀粥,待熟时,调入捣碎的阿胶、红糖,煮为稀粥服食,每日1~2剂。可养血止血,固冲安胎,养阴润肺。适用于各种贫血,月经不调,产后腹痛,恶露不净等。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