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药膳食疗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药膳食疗 > 药食同源 > 正文
  • 张重华-上海耳鼻喉科专家教授-整体调理治五官 活血化瘀解疑难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5-01-05 09:34:09
  • 核心提示: 张重华出身于医学世家,其祖父张爱白在当地享有盛名,被收入绍兴名医谱。张教授从小耳濡目染,立志学医,1959年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1965年毕业后,留校在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眼

      张重华出身于医学世家,其祖父张爱白在当地享有盛名,被收入绍兴名医谱。张教授从小耳濡目染,立志学医,1959年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1965年毕业后,留校在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任临床医师及教师。他好学善问,精勤不倦,博采众长,潜心钻研,虽为西医师,临床中体会到中医的好处和必要性,1967年首先在医院建立耳鼻喉科中西医结合组,1973年主动要求参加上海市第五届西学中班学习,其后又遍访上海的中医喉科名医,上门求教,1978年起跟师中医喉科前辈张赞臣教授,深受教益,并得到老师的高度赞赏。以下简单介绍其在临床实践中总结的理论方法。
    五官虽是局部,治须整体调整
      祖国医学历来十分强调整体观念,我们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五脏、口鼻舌耳目、前后二阴、皮肉筋骨脉等,都通过经络相互联系,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五官的疾患,可由脏腑功能失调引起,而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也会在五官等体表器官表现出来。所以,机体任何一个局部的病变,不应单纯地把它看成是一个局部的问题,而应从整体方面去考虑,耳鼻咽喉的病变,是人体脏腑机能病变在头面五官的反映,辨证时,应通过局部的病变,考虑到体内相应脏腑发生的病变,采用整体调整的方法,才能获得满意疗效。再者,人禀赋有厚薄,年岁有老少,身形有肥瘦,性情有缓急,境地有贵贱,受病有新久,都必须考虑,如鼻出血,临床可见有的患者面色潮红,性急烦躁,舌质鲜红,脉弦,治当平肝泻火,凉血止血,而有的则表现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舌质淡胖,脉弱,治疗则当加入健脾益气,养血止血之剂,不可一概而论。
      其次,人与自然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一切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人体相应产生生理上、病理上的反应。《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应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故中医历来强调“人与自然相应”理论。《素问•金匮真言论》又曰:“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说明自然环境、四季不同的气候特点,其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各异,如过敏性鼻炎好发于春季,掌握了这些规律,临床可指导治疗。重视扶助正气保护脾胃为要
      疾病的过程,是邪正相争的过程,对疾病的发生和转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邪胜则病进,正胜则病退,邪虽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还取决于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即正气的强弱,《内经》曾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扶正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和自然修复能力,达到祛除病邪、恢复健康的目的。.正充邪自去,邪去正自安。现代药理研究也证明,扶正药物,具有改善机体的物质代谢和心血管功能,调节中枢神经及内分泌系统,增强免疫功能。所以在疾病的治疗中,要始终注意扶助正气,而不能妄用峻烈伤正之品,如耳鼻喉科肿瘤,常表现为正虚邪实,应在扶正的同时,适当加入一些抗肿瘤药,而不可大量使用抗癌药以伤正气,若正气大伤,反使抗病力减弱。又如急性咽喉部感染,临床上来势凶,病情重,用药不可避免要用泻火解毒、清热利咽之剂,但需中病即止,后佐以调治药物,这样就能无伤正气。
        中医主张“治病必求于本”,《医学心悟》言:“本,为之本源也”,“善为医者,必责根本,而本有先天后天之辨”。后天之本即指脾胃,“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气以为生也”,故安谷则昌,绝谷则亡,胃气一败,百药难施,由此可见保护脾胃,是扶正祛邪的重要方面,处方用药时,要时时注意,不可过于苦寒,以防败胃;选用健脾药不可过于温燥,以免损伤胃阴,多用茯苓、炒白术、淮山药等;养阴不可过于滋腻,以免助湿,影响脾胃运化,多用天花粉、制玉竹等;实热证需用苦寒药,当中病即止,以免苦寒败胃,正气受损。
        用药要注意药性,宜以平和轻灵取胜,“药贵对症,虽平淡之品,亦有奇功”。耳鼻咽喉位于头面部,病位浅近,采用轻清灵动之药,使正气疏通宣布,邪气潜消,则滞塞自通,不必用重降之药,不然,“已过病所,病不能去,而无病之地,反先遭克伐”。另外,峻烈攻下之剂不可多用,有毒的药也应慎用,如鼻出血属实热证者,可用适量大黄釜底抽薪,但宜适可而止;又如苍耳子,是通鼻窍的常用药物,但尽量少用,因为苍耳子有毒性,对于慢性鼻炎需较长时间服药,完全可以用其他整体调整,疏通鼻窍的药物代替,达到同样效果。
    五官病多涉肝,治宜肝肺并治。
        注重疏导解郁
      一般认为肺开窍于鼻,咽喉为肺胃之上口,多从肺调治为主。但从临床体会到,因肝病致耳鼻咽喉功能障碍者众多,如慢性咽炎、暴聋、鼻窦炎,癔病性失音等。因为肝通过经脉与五官密切相关,如《灵枢•经脉篇》说:“肝足厥阴之脉,……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医学心悟》说:“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皆络于耳。”治疗以疏肝解郁药配合语言疏导,屡获显效,故大力提倡身心并治。中医历来重视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提出“七情过极致病”理论,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是正常的生理功能,但过度则导致疾病的发生,强烈而持续的精神刺激,引起人体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发生病变。《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因此,治疗中合理的心理疏导,可预防和治疗疾病。
      在耳鼻喉科临床中,有不少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预后与情志关系甚为密切。医生要善于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和颜悦色地宽慰病人,让病人解除思想顾虑,正视疾病,再辅以药物。如梅核气,多由于肝气郁结,痰气交阻于咽喉引起,咽部有异物梗阻感,病人思想负担重,尤其恐癌心理,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而思想负担不解除,病情往往不易控制,治疗时耐心解释,心理疏导,使病人放下包袱,处方中再加疏肝理气的逍遥散、养心解郁的甘麦大枣汤,能取得较好疗效。又如鼻出血,病人恐惧、烦躁、悲伤……,这些不良的情绪,常影响止血甚至加重出血,或出现反复,也应在心理疏导的同时,加上平肝之类的药物。总之,疏导解郁,身心并治,也是提高疗效的良法之一。
    疑难病多血瘀,活血化瘀解疑难
      疾病的产生,大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失和,气机不畅,瘀血内停,着而不去,成为疑难之症。特别是一些寒热夹杂、虚实互见低热留恶者,非痰即瘀。攻之无效,补之无益,只有疏其气血,使气血条达,才能奏效。病之初起,病位在气,久病不愈则入络,故认为久病多瘀。气为血之帅,正气不足,推动无力,血液运行不畅,瘀阻脉内;寒积日久,寒凝气滞;血热煎熬,凝津成痰,熬血成瘀;气滞、痰湿积于体内,经脉气血运行受阻,也可形成瘀血。总之,瘀血可见于多种疾病中,那么,耳鼻喉科中,活血化瘀的运用也很广泛。
        1.慢性咽炎:往往咽部不适,症状不一,病程缠绵,反复发作,局部表现为咽黏膜色暗红,咽后壁小瘰增生、暗红,呈串珠状,血管扩张如红丝赤缕,舌下脉迂曲,此为余邪滞留或气血痰湿郁滞日久,血脉瘀结,痹阻而成。处方中加丹参、丹皮、当归、川芎等,常用血府逐瘀汤。
      2.会厌或咽关红肿不退:临床常见一些急性会厌炎或扁桃体周围炎,经抗生素、激素治疗后,发热、疼痛虽已控制,但局部形成僵块,再按原法治疗难以消退,此为邪热侵袭,直犯咽喉,经脉受阻,气血凝滞于会厌或咽关,用血府逐瘀汤治之,使血行瘀去,邪热得清而病去,单用清热解毒法治疗则瘀不去、结难散、病难愈。
        3.鼻衄:鼻出血,在用止血药的同时,宜适当佐以活血化瘀之品。出血之后,离经之血成为瘀血,瘀血滞于脉中,血液不行常道而溢出脉外,加重出血,故选用活血止血,使止血不留瘀,就能加速止血,提高疗效。
        4.过敏性鼻炎:此病病程日久,反复发作,久病人络,表现为鼻塞甚、鼻黏膜色紫、肿胀明显时,也应加入活血化瘀药。一般认为发作时多风盛为患,“治风先治血,血和风自灭”,加用丹皮、红花等,有助于控制症状。    
      5.耳鸣耳聋:肝失疏泄,气血失和,气滞血瘀,耳窍受阻,或正气不足,血行不畅,耳窍失养,致耳鸣耳聋渐发,久久不愈,生气、发怒、劳累后加重,前者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后者可用益气聪明汤加减。经络意义重大,临诊不可疏忘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的径路,其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用以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行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已知十二经脉中,阳经均循行至头面,阴经也直接通达或通过经别合于头面,加上奇经等联系,使五官成为经气会集的重要部位,与全身的关系密切。说明五官的功能与内脏功能密切相关,人体脏腑的病变可在五官表现出来,眼耳鼻咽喉的病变,也反映了机体脏腑机能的病理变化。故运用经络学说指导耳鼻喉科疾病的治疗,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