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药膳食疗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药膳食疗 > 药茶 > 正文
  • 手脚冰凉请注意:天冷喝它,一整天手脚暖暖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5-11-03 09:03:56
  • 核心提示: 快入冬了,气温骤降,不少人都感觉全身发冷,手脚更是冰凉得受不了,尤其身材娇小的女性、压力过大的上班族,哪怕是不停地喝热水、穿厚厚的衣服,依然不得缓解。大多数人尤其女孩子容

     

    快入冬了,气温骤降,不少人都感觉全身发冷,手脚更是冰凉得受不了,尤其身材娇小的女性、压力过大的上班族,哪怕是不停地喝热水、穿厚厚的衣服,依然不得缓解。

    大多数人尤其女孩子容易手脚冰凉,而且还容易生冻疮。手脚冰凉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冬天血液的新陈代谢减缓,低气温使血管收缩,血液回流能力减弱,使得手脚,尤其是指尖、脚尖等部尾的血液循环不畅,末稍神经循环不好造成的。

    「菇凉」这个词真的很贴切,手凉脚凉,胃凉小肚子凉的女生十有八九。如果夏天露肚脐了,喝冷饮了,独自在家的时候,做一杯棕红色的姜枣茶,双手捧着滚烫的杯子,窝在沙发里小口小口喝着,浓浓的枣香里带着微微的姜辣,暖和的感觉渐渐蔓延全身,双手能够温暖一整天。

    这是冬天非常适合的热饮,因为好做、好喝、好滋补、养颜又养生。

    红糖姜枣茶

    准备食材如下:大红枣5粒左右、桂圆5粒、姜半块、枸杞1小撮、红糖适量

    红糖
    红糖是未经精炼的粗糖,保留了较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抗衰老、补血气、暖胃健脾。

    生姜
    生姜具有祛寒除湿,防治风寒感冒,暖宫,治痛经,祛除胃寒,暖胃的功效。

    红枣
    红枣具有美白祛斑,延缓衰老的功效,长期服用,可预防贫血属女性必备佳品。


    做法:(2-3人份量)
    1
    枣子洗净,去核后切成小粒,姜切细细丝,桂圆去壳。
    2
    除红糖外,所有原料放小煮壶里,加水至壶4/5处,煮15分钟后关火。
    3
    红糖放在自己饮用的杯子里,倒入姜枣茶,不需搅拌即可饮用。这样头几口就能喝出枣子、桂圆、枸杞本来的淡淡甜味。杯中的红糖慢慢化开,每一口都比上一口更甜,感觉多好。

    温馨提示
    煎好后记得趁热饮用效果才明显哦~
    记得请尽量在早上、中午之前喝姜枣茶,晚上不要喝,晚上身体要收敛,而姜是升阳之物,饮用容易导致上火等问题哦~因此早上喝是最好的。

    连续喝一周,不仅痛经什么乱七八糟的问题都没有了,而且皮肤也会变得细腻又光泽,黑头也会明显减少哦~


    心得:

    1、“滩枣”煮出来的汤最好喝。如果用哈密大枣,皮煮出来有不易察觉的微苦。金丝小枣还是留做点心吧。当然蜜枣也不行。

    2、用搪瓷锅、不绣钢锅煮都可以,但绝对不能用铁锅。

    3、生姜大枣茶,具有很好的驱寒暖身的作用,并不是随便冲泡一下就可以起到作用的。制作姜枣茶,选枣也是个关键,只有用大枣才能起到暖身驱寒的作用,而且大枣要切碎,用水煮才可以把里面的营养煮出来,才能更好的发挥药效。煮的时候姜和枣要冷水下锅,这样才可以把姜的味道挥发出去,喝的时候喝不出姜的味道,即使不喜欢吃姜的人,也可以喝姜枣茶的。严寒冬季,经常喝一些,手脚都是暖的。
    注:常饮姜枣茶,具有温中散寒、止呕、回阳通脉、补血正气、燥湿消炎的功效。饮用后能促使血管扩张,暖身驱寒,全身有温热感。促进消化,增加肠蠕动,保护胃粘膜。姜枣利胆、镇痛、解热、抗菌及上呼吸道感染。此方可长期饮用,美容养生。

    附:简易暖身操

    当然,还有一类人,并不是虚,也不是寒,只是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身体的阳气淤滞,不能到达手脚,出现手脚发凉的情况。尤其是久坐或久站的人,更要多做手足的活动,以加强血液循环。

    所以除了吃吃吃以外,再配合一个简单的暖身运动吧,随时随地都能做,尤其适合缺少运动的办公室白领。


    做法:
    身体直立,用双脚的脚尖支撑自己身体的重心,但身体尽量保持平衡,双手在两侧平举,手掌张开,五指尽可能的用力伸展,然后再用力握拳。站立5分钟,双手反复展握配合。

    注意:
    指甲长的人最好将指甲剪短磨平,以免掐伤自己的掌心。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