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美容塑身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容塑身 > 常见碍容性疾病 > 正文
  • 湿 疹

  •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 时间:2014-02-09 10:02:00
  • 核心提示:湿疹为一种有渗出倾向的变态反应性表皮炎症。临床表现以剧烈瘙痒、皮损多样性、反复发作、不易治愈为特征。中医现名湿疮,古代则根据不同部位的湿疹而有不同的名称,如耳部湿疹

    湿疹为一种有渗出倾向的变态反应性表皮炎症。临床表现以剧烈瘙痒、皮损多样性、反复发作、不易治愈为特征。中医现名湿疮,古代则根据不同部位的湿疹而有不同的名称,如耳部湿疹称旋耳疮,乳房部湿疹称乳头风,脐部湿疹称脐疮,腘窝足背部湿疹称四弯风,手部湿疹称病疮等。发于耳、头面、手足等暴露部位的湿疹可因搔抓致皮肤粗糙或继发感染、溃疡、后遗疤痕及色素沉着等,严重影响美容。耳部湿疹(旋耳疮)已在耳目部常见碍容性疾病中阐述过,此处着重讨论头面手足等部位的湿疹。

      (一)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总由禀性不耐,风湿热之邪客于肌肤而成;或因脾胃虚弱,运化失调,加之素质、遗传因素所致;或由于食鱼、虾、蟹、牛肉、羊肉、奶糖等,或接触花粉、灰尘、羊毛、动物羽毛,或病灶感染、肠寄生虫病等过敏所致;有的与精神紧张、过度劳累、情志变化、神经损伤等有关。  

      急性者,以湿热为主,常夹有外风。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袭皮毛腠理,以头面上肢为重,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即是此意。风者善行而数变,来去急快,游走不定,故可泛发全身。湿为阴邪,其性粘滞、弥漫、重浊而趋下,袭于腠理,水湿蕴内,而见水疱、糜烂、渗液;风湿易夹热蕴结,故致皮肤潮红、灼热、作痒、疼痛。

      慢性者,因血虚风燥,湿热蕴积所致。湿疹反复发作,长期不愈,剧烈瘙痒而致夜眠不安,胃纳不振,饮食减退。阴血亏损,生风生燥,肤失所养,则皮肤干燥、粗糙、肥厚、脱屑。发于胸腹阴部者,与肝经湿热有关;发于下肢,见青筋暴露,患处皮肤色素沉着者,与湿热内蕴,气滞血瘀有关。出现营养异常,代谢障碍,则与脾虚湿热蕴阻有关。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因复杂,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往往是多因素相互作用而致病。

      1.外在因素:常见有化学药品、各种化妆品、肥皂、人造纤维、某些动物的毒素、蛋类、牛奶、海味(鱼、虾、螃蟹等)、花粉、尘埃等。此外,日光、紫外线、寒冷、炎热、干燥、多汗、搔抓、磨擦等也可导致湿疹。

      2.内在因素:有遗传因素,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胆囊炎),胃肠道功能障碍,精神紧张、失眠、劳累、情绪变化等精神因素,扁桃体炎、齿龈炎等感染病灶,新陈代谢障碍(如糖尿病)和内分泌功能失调等。

      在湿疹发病机制中,遗传因素占有重要地位。患者往往有一定的遗传素质,在此基础上,由其他内外因素激发而发病。

      (二)临床表现

      1.根据病程和皮损特点,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种:

      (1)急性湿疹:原发皮损常有多形性的特征,即同一部位可同时见到红斑、丘疹、丘疱疹、小水疱,有时以某一型为主。急剧发生者以群集的小水疱为主,从针尖到粟米大小,可自行破溃,形成小点状的糜烂,渗液粘稠,干燥后形成点状、透明、略黄的结痂,是本病与其他皮肤病因搔抓而成的片状的糜烂流滋结痂的重要区别点。炎症轻者,水疱较少且多散在,后结痂、脱屑而愈。但易反复发作,范围逐渐扩大,因搔抓形成糜烂,滋水淋漓,浸淫成片,病情由轻到重。继发感染者,水疱成为脓疱,疱液混浊,结蜡黄色脓性痂片,引起附近罟核肿痛。

      自觉瘙痒,重者难以忍受,呈间歇性或阵发性,常于夜间增剧,影响睡眠。一般无全身不适,若范围广泛,病情严重,伴有继发感染者可有怕冷、发热、纳呆、便干等症状。

      病程不定,病情发展时,在大片损害的周围有红斑、水疱散在或于其他部位续发,扩展到全身;缓解时水疱减少、消失,仅留下斑片、脱屑。轻者数日内消失,一般2~3周可治愈。范围广泛者需1个多月方愈,但常因用水洗,或吃辛辣的大蒜、韭菜、胡葱、生姜、辣椒,或食鱼、虾、蛋、蟹、牛肉、羊肉等发物,或进食牛奶、雪里红、毛笋、南瓜、奶糖等引起急性发作或使病情加重。本病常因反复发作而形成亚急性或慢性湿疹。

      (2)亚急性湿疹:多由急性湿疹迁延而来。潮红肿胀显著减轻,水疱减少,而以小丘疹为主,结痂,鳞屑较多,仍有剧痒,因抓破而有小片糜烂,流汁已少,或有胸闷、纳呆、便溏、溲赤等症状。有演变成慢性湿疹的倾向,也可因外界的刺激而呈急性发作。

      (3)慢性湿疹:多由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转变而来。局限于某些部位者,亦可一开始即是慢性湿疹。其主要皮损为皮肤肥厚、粗糙、干燥、脱屑,皮纹增宽加深,色素沉着,苔藓样变明显,一般局限在某些特定部位可长久不变。可伴有少量丘疹、抓痕、点状出血、血痂。在热水洗烫或搔抓后可有少量渗液,自觉瘙痒无度,每当就寝或情绪紧张时,有阵发性剧痒,如发于关节处者常有皲裂,痛痒兼作。

      病程缠绵,病情时轻时重,可因诊治及时趋向好转或痊愈,而后又因外来刺激呈急性发作,常数月或数年,甚至数十年不愈。常伴有性情急躁,夜眠不安,头昏眼花,腰酸肢软等症状。  

      2.不同部位的湿疹,常各具特点,现就影响美容的几个部位湿疹分述如下:

      (1)头皮湿疹:多见于成年女性,急性者潮红、水疱、糜烂、流滋,常因皮脂腺分泌过多结黄厚痂片,有时把头发粘集成团;继发感染者则为脓疱,可发展成毛囊炎、疖,伴有附近骨核肿痛,可引起疤痕性脱发。慢性者以瘙痒,脱屑为主。

      (2)面部湿疮:较为多见。急性者多对称,弥漫性潮红,细小丘疹、水疱,相互间杂存在,甚则眼睑,口周肿胀。可以和头皮湿疹同时存在。慢性者多呈局限性不对称的斑片,呈圆形、椭圆或不规则形,有时有明显浸润,上覆细薄的少量鳞屑。若在鼻孔、口唇周围者,则浸润、皲裂,有干燥、紧张感,小儿经常用舌舔之,出现边界清楚的暗红色椭圆形斑片。若因唇膏反复刺激引起者,则唇部肿胀,常数月至数年不退。

      (3)乳房部湿疹:中医称乳头风。主要是妇女发病,大多数只发生在乳头上,有的也可累及乳晕或乳房。常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斑片,潮湿、糜烂、流滋、上覆鳞屑或结黄色痂片,瘙痒不堪。有时皲裂疼痛。日久则色素沉着,常经年累月不愈。

      (4)皱褶部湿疹:颌下、腋窝、女性乳房下、腹股沟、阴部等处常因局部潮湿、经常摩擦而起疹。急性者潮红、糜烂、流滋、水肿,夹有丘疹、水疱。日久则肥厚、皲裂,有时色素减退。易继发念珠菌感染,是此处湿疹的特点。

      (5)肘部湿疹:多见于肘窝或伸侧,常为不规则的干燥性斑片,皮肤浸润、肥厚,上有丘疹或细薄的鳞屑,受外界刺激后可有糜烂、流滋。

      (6)胭窝足背湿疹:中医名“四弯风”。主要为边界较为清楚的红斑、小水疱、糜烂、渗液。日久皮肤肥厚,有粘着性细薄鳞屑。

      (7)手部湿疹:病因复杂,形态多样。在手背者常边界清楚,潮红、糜烂、流滋、结痂;在手掌者边缘不清,皮肤肥厚粗糙,冬季干燥皲裂,疼痛,病情极为缓慢。此病多见于从事家务工作的主妇,与手部接触洗涤剂等有关,故又有“主妇湿疹”之名。

      (8)小腿部湿疹:多见于长期站立工作或伴有青筋暴露者,皮损主要在小腿下1/3内外侧皮肤上。初为暗红斑,表面潮湿、糜烂、流滋,或干燥、结痂、脱屑,呈局限性或弥漫性分布。常伴发小腿溃疡。以后皮肤肥厚,色素沉着,中心部位可见色素减退,形成继发性白癜风。

      3.临床辨证

      (1)湿热证:皮损潮红、水疱、糜烂、流滋,边界弥漫,剧烈瘙痒,伴胸闷纳呆、大便于结、小溲黄赤、苔薄黄腻、脉象滑数等症状。此属湿热之邪流溢皮肤所致。多是急性湿疹的表现。

      (2)血热证:皮损以红斑、丘疹、抓痕,血痂为主,瘙痒剧烈,脱屑不多,常伴有口干舌红、脉象细数等症状。此心火血热挟湿蕴积肌肤。多是急性丘疹性湿疹的表现。

      (3)湿阻证:皮损色暗,淡红或不红,水疱不多,但滋水浸淫,常伴有胃纳不香、饮食减少、面色萎黄、便溏溲短、苔白腻、脉濡数等症状。此属脾失健运,湿邪内生,蕴积肌肤所致。多为亚急性湿疹的表现。

      (4)血燥证:湿疹反复发作,病程缠绵,数年不愈,常有身体消瘦、苔薄舌淡、脉濡细等症状。此乃流滋日久,伤阴耗血,血燥生风所致。相当于慢性湿疹。

      (三)治疗方法  

      1.内治

      (1)辨证施治

    ①湿热证:治宜清热利湿为主,方以萆薜渗湿汤合二妙丸加减。

      加减法:发于上部或弥漫全身者,多夹有风邪,应加祛风清热的桑叶、菊花、苍耳子、净蝉衣,去黄柏、茯苓皮;发于中部或肝经所分布者,宜清理肝经湿热为主,加龙胆草、生山栀、黄芩;发于下部者,湿邪为重,宜清热利湿加川牛膝、车前子;瘙痒甚者,宜清热止痒,加徐长卿、白鲜皮、地肤子;皮损掀红灼热者,宜凉血清热,加生地、赤芍、丹皮。

      ②血热证:治宜凉血清热利湿,方以犀角地黄汤加减。常用药物如:鲜生地、赤芍、丹皮、黄连、生山栀、白鲜皮、地肤子、孺莶草、苦参片、海桐皮、生甘草等。

      ③湿阻证:治宜健胃除湿,方以除湿胃苓汤加减。

      加减法:胃纳不香者,宜芳香化湿,加藿香、佩兰;胸闷不舒者,宜理气宽胸,加厚朴,枳壳;大便溏薄者,宜清热止泻,加银花炭、黄芩炭;剧痒滋水过多者,宜利湿止痒,加块滑石、苦参片。  

      ④血燥证:治宜养血祛风、清热化湿,方以当归饮子加减。常用药物如大生地、当归、白芍、小胡麻、白鲜皮、地肤子、萆薢、茯苓皮、蛇床子、生甘草等。

      加减法:瘙痒不能入眠者,宜潜镇安神,加珍珠母、生牡蛎、夜交藤、酸枣仁;腰背酸软者,宜补益肝肾,加炙狗脊、仙灵脾、菟丝子;口渴咽干者,宜养阴生津,加玄参、麦冬、石斛;皮损粗糙,肥厚严重者,宜活血祛风,加丹参、鸡血藤、干地龙或乌梢蛇3g(研粉分2次吞);伴急性发作,潮红灼热者,宜凉血清热,加地骨皮、赤芍、丹参、紫草。

      不同部位的湿疹,均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慢性,除按上述四型治疗外,还可根据不同部位,酌情加减用药。发于头面部者,加川芎、羌活、白芷;乳房、脐窝者,加茵陈、土大黄、车前子;四肢者,加桑枝、川牛膝、忍冬藤;发于小腿而青筋暴露皮色乌黑者,宜活血祛瘀,加泽兰、莪术、川牛膝等。

      (2)成药验方  

      ①急性湿疹  

      方1:清解片,每次5片,1日2次;地龙片,每次5片,1日2次。

      方2:二妙丸、三妙丸、龙胆泻肝丸、防风通圣丸、当归龙荟丸,任选一、二种,每次4.5g,1日2次吞服。

      方3:苦参合剂(治阴部湿疹)。苦参片60g,黄柏30g,蛇床子15g,银花30g。取黄柏、蛇床子研末,同苦参片、银花微火煎2~3次后,再将先后药液混合,候冷后装瓶备用。服时摇匀,每次服20~40ml,1日3次饭前服。

      方4:二黄合剂。一枝黄花15g,黄柏9g,蛇床子15g,苦参片30g,石菖蒲30g,虎杖15g,煎汤头汁内服,二汁洗患处。

      方5:硫磺丸(上海华山医院)。硫磺和生甘草以2:1的比例,加水同煮30分钟,取出硫磺,晒干研成细末,分装胶囊,每只胶囊装0.6g硫磺末。每次服2粒,1日2次吞服,治慢性湿疹。

      方6:鲜车前草100g,捣汁口服。

      方7:徐长卿30g,生甘草3g,煎汤内服。 

      ②慢性湿疹

      方1:可用当归片5片,1日2次;加乌梢蛇片或地龙片,每次选一种,用5片,每日2次吞服。

      方2:慢性湿疹经验方(《当代医学美容》)。当归、赤芍、白鲜皮各9g,生地、小胡麻、苦参、草薢、赤苓各12g,地肤子15g,甘草3g。

      (3)西药

      ①镇静、止痒、抗过敏:可用抗组织胺药物如赛庚啶2m9,每日3次口服,或酮替芬1mg,每日2次或其他同类药物。因夜间痒剧,故晚餐后及临睡前可各服1次。可同时1:3服维生素 C0.2g和维生素B620mg每日3次,必要时使用镇静剂(如安定2.5mg,每日3次口服)。

      ②急性或亚急性泛发性湿疹可静注10%葡萄糖酸钙,5%溴化钙或10%硫代硫酸钠,每日1次,每次10ml,有辅助抗过敏作用。

      ③对渗出明显、皮疹泛发者可短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如强的松5mg,每日3次口服,或地塞米松10mg,每日1次静脉滴注。应同时选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使用激素产生疗效后,待病情稳定即应逐渐减量停用。因皮质类固醇激素停药后易于复发,长期使用可引起许多不良反应,老年患者久用后可发展成红皮病,故一般情况不宜选用。  

      2.外治  

      (1)中药  

      ①急性湿疹

      方1:糜烂流液较多者用10%黄柏溶液或蒲公英60g,野菊159煎汤待冷后湿敷。

      方2:红斑、丘疹、水疱、流滋不多者,用三黄洗剂外搽,1日5~6次;或用青黛散干扑,日用4~5次。

      方3:糜烂、脓疱、结痂时,用黄连油或青黛散麻油调搽,1日3次。     

      ②亚急性湿疹:一般用三黄洗剂或青黛散麻油调搽,1日3次。

      ③慢性湿疹

      方1:青黛膏或皮脂膏外涂,伴有小腿青筋暴露者,另加用缠缚疗法。  

      方2:用青黛膏加热烘疗法,每日1次。

      方3:20%猫眼草膏合80%青黛膏,调匀外搽,每日2次;或黄柏霜合肤轻松软膏调匀外搽。

      方4:烟熏法熏疗患部,每日1~2次。

      方5:慢性湿疹干燥作痒者,可用10%明矾水温热外洗。  

      (2)西药:应根据各期不同皮损选用适当的剂型与药物。  

      ①急性期仅有红斑、丘疹,无渗出时用炉甘石洗剂或振荡洗剂,有渗出时用3%硼酸水做冷湿敷,主妇湿疹用冰牛奶或1:20醋酸铝溶液每隔4小时冷敷20分钟,湿敷后可用皮质类固醇霜剂。

      ②亚急性期以糜烂、结痂为主,外用氧化锌油(可加入新霉素),或雷弗奴尔糊剂。

      ③慢性期皮损肥厚、苔藓化,可用5%~10%松馏油软膏或皮质类固醇激素乳剂、软膏、酊剂、涂膜剂等。长期不愈在焦油制剂中加入适当浓度的皮质激素,效较好。对于局限性小片皮损,可用肤疾宁或皮炎灵硬膏敷贴,疗效满意。

      (四)日常养护

      1.不进食易致敏和刺激性食物,如虾、鱼、螃蟹等海鲜以及浓茶、咖啡、酒类、辛辣食物等,发病期间以清淡饮食为宜。

      2.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肥皂烫洗、搔抓、日光曝晒、汗液刺激以及对患者敏感的物质如皮毛制品等。主妇湿疹在使用强去垢剂时要戴橡皮手套,或在家务活动后用锌氧油保护。  

      3.慎用各种化妆品、洗涤剂和外用药物。

      4.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5.治疗全身慢性疾病,如消化不良、肠道寄生虫病、糖尿病及小腿静脉曲张等,调节内分泌功能紊乱。

      6.发病后严格按照皮肤科医生指导用药,面部损害应避免搔抓,积极预防感染。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